湛江都市网帐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 录
【导语】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州石狗信仰习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湛江市雷州市等地,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雷州石狗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吉祥物的发展过程,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内容。它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展示了雷州先民的独创精神及美好愿望,是雷州半岛带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属古扬州之地,历史上有“扬越之南”、“骆越”之称。古代的骆越族即为后来的俚、峒、獠、黎等族的祖先。骆越族有一支以狗为图腾的部落,他们自称为狗的后人,有崇拜狗的习俗——用玄武岩雕刻狗图腾作为崇拜物。
雷州古为汉越族群杂处之地,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并逐步添加了汉文化的内容。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唐宋元明时期,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汉族与闽南人迁居雷州,他们带来的原居地“镇邪符法”,与石狗图腾崇拜相结合,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与吉祥物,形成了独具雷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雷州石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在现存的石狗文物中,大量石狗均伴有铜钱、八卦、石鼓等附加雕刻,有些石雕基座上还有“石敢當”、“敕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皇”、“麒麟在此”等汉字。雷州人认为石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石狗的崇拜方式为一般性奉祀、祈求降雨、祈求呈祥送子、祈求宽赦、祈求为父母等。一般性奉祀即平常时令,每月初一、十五早晚人们诚心地给石狗烧香供茶,逢年三十日给石狗披红结彩,酬谢狗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逢凶化吉、呈祥报喜。祈求降雨等即遇久旱无雨时,就请石狗乞雨,人们先给石狗供奉香烛纸钱,再用绳子藤条把石狗捆绑在木架上,然后抬着它在村巷、田坡游行。游行时,一边敲锣,一边用荆条木枝抽打石狗,高喊:“石狗公呀,快快上天乞雨呀!田园无水,作物都旱死啦”。祈求呈祥送子即把石狗当作送子福神,未有贵子兰孙的家门,必向石狗求乞子嗣。一般是由老年人提着香茶、纸钱诚心求拜石狗送子赐福,若得贵子,即取名“狗仔”或“狗生”。一年后要答谢石狗神,祈求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聪明伶俐。祈求宽赦即当石狗是守护神,只对主人忠诚。因此,过往之人不能冒犯。否则,将遭神遣。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聚,遗存丰富。全市已发现石狗近10000尊,雕刻年代从战国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雷州石狗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份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雷州石狗习俗是一份厚重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人类学、宗教学价值。是一部浓缩了的雷州历史沿革、社会文化、民族民俗史书,是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2004年文物部门除采取原生态保护外,还收集有代表性的石狗1000多尊作为馆藏。2004年4月,雷州石狗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亚洲卫视、本港台、广东卫视、以及南方日报、广东文物、羊城晚报、岭南文史等媒体报道推介雷州石狗。先后出版《雷州半岛石狗文化》、《雷州石狗奇观》、《雷州石狗》、《雷州历史文化大观》等图书,对雷州石狗作了初步的挖掘研究。2005年4月,雷州石狗信仰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公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很少见哦
【导语】石狗作为一方的“守护神”,安放在人们经常出入的必经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狰狞、威严的面孔让人看后总会产生不友善的感觉。于是,崇尚礼教的雷州先民便对石狗的形象进行了艺术塑新,雕刻其昂首咧嘴、含笑露善,如司仪迎宾,从此,石狗又被人称为“司仪神”。 雷州石狗是雷州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很可惜,在文革期间,石狗被视为“四旧”而遭劫,许多石狗被砸毁,弃之深山荒野,有的湮没泥沙、河渠,难觅其踪。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雷州石狗信仰习俗主要流布于雷州半岛中部的湛江市雷州市等地,覆盖范围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广西、越南北部等广阔区域。雷州石狗经历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守护神、吉祥物的发展过程,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石狗的雕刻、祀立、供奉是雷州石狗习俗的主要内容。它从选材、工艺、供奉地点、文化认同等方面展示了雷州工匠的智慧与精湛的技艺,展示了雷州先民的独创精神及美好愿望,是雷州半岛带有广泛性与普遍性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
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属古扬州之地,历史上有“扬越之南”、“骆越”之称。古代的骆越族即为后来的俚、峒、獠、黎等族的祖先。骆越族有一支以狗为图腾的部落,他们自称为狗的后人,有崇拜狗的习俗——用玄武岩雕刻狗图腾作为崇拜物。
雷州古为汉越族群杂处之地,汉、越民族的融合,使骆越族的图腾崇拜习俗在雷州得以传承,并逐步添加了汉文化的内容。南朝时雷祖陈文玉的诞降——“狗耳呈祥”的传说,使雷州人对石狗的崇拜达到高潮。唐宋元明时期,先后有大量的中原汉族与闽南人迁居雷州,他们带来的原居地“镇邪符法”,与石狗图腾崇拜相结合,使雷州石狗从部落图腾发展为守护神灵与吉祥物,形成了独具雷州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雷州石狗是汉、越文化融合的产物。在现存的石狗文物中,大量石狗均伴有铜钱、八卦、石鼓等附加雕刻,有些石雕基座上还有“石敢當”、“敕石敢當”、“泰山石敢當”、“皇”、“麒麟在此”等汉字。雷州人认为石狗能镇魔驱妖、祛邪消灾,能司风雨、赐财福、添丁寿、主功名、主正义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小孩取名“昵狗”、“狗仔”、“狗生”、“狗保”并让其戴“狗仔帽”、穿“狗弄衫”(类似马甲)的习俗,城乡还普遍在门口、巷口、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祀立石狗,逢年过节,初一、十五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加以拜奉。
雷州石狗的崇拜方式为一般性奉祀、祈求降雨、祈求呈祥送子、祈求宽赦、祈求为父母等。一般性奉祀即平常时令,每月初一、十五早晚人们诚心地给石狗烧香供茶,逢年三十日给石狗披红结彩,酬谢狗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逢凶化吉、呈祥报喜。祈求降雨等即遇久旱无雨时,就请石狗乞雨,人们先给石狗供奉香烛纸钱,再用绳子藤条把石狗捆绑在木架上,然后抬着它在村巷、田坡游行。游行时,一边敲锣,一边用荆条木枝抽打石狗,高喊:“石狗公呀,快快上天乞雨呀!田园无水,作物都旱死啦”。祈求呈祥送子即把石狗当作送子福神,未有贵子兰孙的家门,必向石狗求乞子嗣。一般是由老年人提着香茶、纸钱诚心求拜石狗送子赐福,若得贵子,即取名“狗仔”或“狗生”。一年后要答谢石狗神,祈求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聪明伶俐。祈求宽赦即当石狗是守护神,只对主人忠诚。因此,过往之人不能冒犯。否则,将遭神遣。
雷州市的石狗文物分布密聚,遗存丰富。全市已发现石狗近10000尊,雕刻年代从战国至现代,石质为玄武岩。雷州石狗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成员”的脸谱各异,造型艺术林林总总,有卧相、蹲相、坐相,表现手法有写真、抽象、拟人、夸张等。大部份石刻均伴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乌蛇、绣球、船锚、鱼网、小狗、领带、螺钿、辫子等附加雕刻及纹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及乡土气息。
雷州石狗习俗是一份厚重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人类学、宗教学价值。是一部浓缩了的雷州历史沿革、社会文化、民族民俗史书,是一笔不可再生的珍贵遗产。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2004年文物部门除采取原生态保护外,还收集有代表性的石狗1000多尊作为馆藏。2004年4月,雷州石狗被列为国家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项目。近年来,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亚洲卫视、本港台、广东卫视、以及南方日报、广东文物、羊城晚报、岭南文史等媒体报道推介雷州石狗。先后出版《雷州半岛石狗文化》、《雷州石狗奇观》、《雷州石狗》、《雷州历史文化大观》等图书,对雷州石狗作了初步的挖掘研究。2005年4月,雷州石狗信仰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被公示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