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都市网帐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忘记密码?
登 录
----开饭了,从农村来的乡亲、工厂的工友和老马城里的亲戚们,不分男女,无论辈份,济济一堂地围着桌子。有的站着、有的坐在椅子上,还有男的脱了鞋子,蹲在矮凳上,在一浪高于一浪的吆喝声中,大块吃肉,大碗饮酒,那筷子就象雨点般落到碟子上,风卷残云的不一会,碟子上的食物就不见了一大半......
老马“摆酒”记
话说七十年代初,老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备好“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及“七十二条腿”(各式家俱),经准岳母“验收达标”后,便如释重负,心花怒放地哼着歌儿,就等着元旦入洞房的那一天了。
一天,老马与朋友相聚小酹,正欢笑间,老马抬头看到主席台上的喜宴几字,一阵昏眩,再也不言语,朋友看此情景,知老马所虑,遂附其耳边道:你不就是愁摆酒之所缺吗,我有一计,只须如此这般。听了朋友嘱咐,老马笑逐颜开。
原来,70年代湛江结婚的风俗,大多不在酒楼设婚宴,而是在住家门口的街巷摆设,俗称“摆酒”。其少则十多台,多则几十台,台数越多,新郎家的面子就越大。“摆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年物质匱缺,食品如肉、豆腐、鱼和油等均须凭票证供应,如何解决酒席的鸡鸭鱼肉,就成了老马最伤脑筋的大问题。
第二天,依朋友指点,老马回乡向乡亲求助。当年的农村,虽说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每农户养鸡不过3只,但在众乡亲支持下,集腋成裘,找几十只鸡还是不成问题的,至于猪,就只能让乡亲象做贼一样,偷偷杀一头自家养的。乡亲们见老马自小跟父亲从农村到城市闯荡,当上工人阶级,还居然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城市小姐作老婆,这是为村里人争了个大面子,于是纷纷表示大力相助。
摆酒的前一天,老马和弟弟骑自行车回到村里,乡亲们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鸡鸭送给他,有的不过象征性地收一点钱。一位乡亲一早就杀了一头猪,分了一大半给老马,老马感激不尽,向乡亲们道谢后,和弟弟各人搭两笼鸡鸭和半只猪,骑行了十多公里,摇摇晃晃地回到了家。
元旦一大早,老马的一帮朋友来了,在老马家旁边小学校的篮球场搭起了4行帐篷,帐篷下摆设了从街坊借来的30多张饭桌,饭桌有方有圆,四周围着大小高低不一的椅櫈。帐篷旁边,用砖头垒起了一个个炉灶,炉灶外抹上了黄泥浆,上面再架起大铁锅,就可以炒菜、煮汤和蒸鱼了。
厨师是由朋友们“半路出家”充当的,虽然不够专业,但合作默契,摘洗蔬菜、杀鸡切肉、调味腌制、洗锅烧火,皆有条不紊。菜式中的白切鸡、蠔豉发菜炆鸭、芋头炆五花腩肉,清蒸鱼,尤鱼虾米炒粉丝,豉汁蒸排骨、炸咕噜肉等都是当年结婚酒席上的“例牌”菜。开始炒菜了,炉灶四周全是“厨师”们忙碌的身影,一时间,切肉声、炒菜声与人们的吆喝声相互混杂,篮球场内外蒸气升腾,香气四溢,好不热闹!
开饭了,从农村来的乡亲、工厂的工友和老马城里的亲戚们,不分男女,无论辈份,济济一堂地围着桌子。有的站着、有的坐在椅子上,还有男的脱了鞋子,蹲在矮凳上,在一浪高于一浪的吆喝声中,大块吃肉,大碗饮酒,那筷子就象雨点般落到碟子上,风卷残云的不一会,碟子上的食物就不见了一大半!小孩们拿着专门留给自己的整条鸡腿满场地边跑边啃,阳光下,映照着一张张油光闪闪的灿烂笑容。老马和新娘依次向亲友们敬酒,酒是农村酿造的米酒,俗称土炮,度数很高,在场能喝的,不太能喝的,无不尽力而为,酒席还没过一半时间,男士们就大都醉得东歪西倒了,老马还没敬完全场酒席,便被灌得昏头转向,被人搀扶着,踉踉跄跄地回到了新房。
弹指一挥间,老马成了爷爷辈。老马的儿子结婚时,是在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摆的酒席,菜式与当年的“例牌”今非昔比,满桌的鲍、参、翅、肚,土炮换成了洋酒。众多亲友中,男士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女士雍容华贵、举止矜持。在酒席上,大都目不斜视、正襟危坐。老马感慨万分:时光流逝、习俗变迁,想当年自己结婚时,那乡亲和工友淳朴豪放的性情,酒席上恣意放纵的气氛,如今再也难以感受了。
2015元旦于广州
http://paper.gdzjdaily.com.cn/html/2015-01/07/content_14_2.htm
老马“摆酒”记
话说七十年代初,老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备好“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及“七十二条腿”(各式家俱),经准岳母“验收达标”后,便如释重负,心花怒放地哼着歌儿,就等着元旦入洞房的那一天了。
一天,老马与朋友相聚小酹,正欢笑间,老马抬头看到主席台上的喜宴几字,一阵昏眩,再也不言语,朋友看此情景,知老马所虑,遂附其耳边道:你不就是愁摆酒之所缺吗,我有一计,只须如此这般。听了朋友嘱咐,老马笑逐颜开。
原来,70年代湛江结婚的风俗,大多不在酒楼设婚宴,而是在住家门口的街巷摆设,俗称“摆酒”。其少则十多台,多则几十台,台数越多,新郎家的面子就越大。“摆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年物质匱缺,食品如肉、豆腐、鱼和油等均须凭票证供应,如何解决酒席的鸡鸭鱼肉,就成了老马最伤脑筋的大问题。
第二天,依朋友指点,老马回乡向乡亲求助。当年的农村,虽说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每农户养鸡不过3只,但在众乡亲支持下,集腋成裘,找几十只鸡还是不成问题的,至于猪,就只能让乡亲象做贼一样,偷偷杀一头自家养的。乡亲们见老马自小跟父亲从农村到城市闯荡,当上工人阶级,还居然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城市小姐作老婆,这是为村里人争了个大面子,于是纷纷表示大力相助。
摆酒的前一天,老马和弟弟骑自行车回到村里,乡亲们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鸡鸭送给他,有的不过象征性地收一点钱。一位乡亲一早就杀了一头猪,分了一大半给老马,老马感激不尽,向乡亲们道谢后,和弟弟各人搭两笼鸡鸭和半只猪,骑行了十多公里,摇摇晃晃地回到了家。
元旦一大早,老马的一帮朋友来了,在老马家旁边小学校的篮球场搭起了4行帐篷,帐篷下摆设了从街坊借来的30多张饭桌,饭桌有方有圆,四周围着大小高低不一的椅櫈。帐篷旁边,用砖头垒起了一个个炉灶,炉灶外抹上了黄泥浆,上面再架起大铁锅,就可以炒菜、煮汤和蒸鱼了。
厨师是由朋友们“半路出家”充当的,虽然不够专业,但合作默契,摘洗蔬菜、杀鸡切肉、调味腌制、洗锅烧火,皆有条不紊。菜式中的白切鸡、蠔豉发菜炆鸭、芋头炆五花腩肉,清蒸鱼,尤鱼虾米炒粉丝,豉汁蒸排骨、炸咕噜肉等都是当年结婚酒席上的“例牌”菜。开始炒菜了,炉灶四周全是“厨师”们忙碌的身影,一时间,切肉声、炒菜声与人们的吆喝声相互混杂,篮球场内外蒸气升腾,香气四溢,好不热闹!
开饭了,从农村来的乡亲、工厂的工友和老马城里的亲戚们,不分男女,无论辈份,济济一堂地围着桌子。有的站着、有的坐在椅子上,还有男的脱了鞋子,蹲在矮凳上,在一浪高于一浪的吆喝声中,大块吃肉,大碗饮酒,那筷子就象雨点般落到碟子上,风卷残云的不一会,碟子上的食物就不见了一大半!小孩们拿着专门留给自己的整条鸡腿满场地边跑边啃,阳光下,映照着一张张油光闪闪的灿烂笑容。老马和新娘依次向亲友们敬酒,酒是农村酿造的米酒,俗称土炮,度数很高,在场能喝的,不太能喝的,无不尽力而为,酒席还没过一半时间,男士们就大都醉得东歪西倒了,老马还没敬完全场酒席,便被灌得昏头转向,被人搀扶着,踉踉跄跄地回到了新房。
弹指一挥间,老马成了爷爷辈。老马的儿子结婚时,是在富丽堂皇的五星级酒店摆的酒席,菜式与当年的“例牌”今非昔比,满桌的鲍、参、翅、肚,土炮换成了洋酒。众多亲友中,男士西装革履、彬彬有礼,女士雍容华贵、举止矜持。在酒席上,大都目不斜视、正襟危坐。老马感慨万分:时光流逝、习俗变迁,想当年自己结婚时,那乡亲和工友淳朴豪放的性情,酒席上恣意放纵的气氛,如今再也难以感受了。
2015元旦于广州
http://paper.gdzjdaily.com.cn/html/2015-01/07/content_14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