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俊颖发布时间:2013-05-08阅读[1799]回复[0]字体大小:
上周三中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吃完中饭坐在办公室,有点感慨:“我今天看了好几个小孩子,真的是可惜,明明可以长高的,硬生生耽误掉。爸妈都想让孩子长高点,但总是做些没道理的事情,和他们说也不听,我们医生都替他们着急。”

办公室里其他内分泌科医生纷纷接话:“现在家长把孩子长不高的事情看得很重,千方百计让孩子吃各种药,有些药吃进去没有效果,也要继续吃。”“我们医生跟他们说的话,他们都要打个问号,宁愿相信‘网上说的’、‘他们说的’。不过也难怪孩子爸妈,现在一个家庭一个孩子,家里把孩子的事情当做头等大事,现在信息来源又这么多,家长很容易走入误区。”

傅君芬主任说,经过一个冬季休整,四五月份是伢儿长高的最好季节,尤其是5月份,人体分泌生长激素比较高。这个时候找对方法,在营养、运动、睡眠、情绪等方面把好关,让孩子健康成长,对他的一生都很重要。

今天把孩子长高中的几个误区和家长说说。“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都只有一次,家长要用正确的方法、看法来对待孩子长高这件事。”
 
 
 

误区一:吃中药代替打生长激素
专家正解:对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中医治疗不是首选

前段时间,傅君芬主任内分泌名医门诊来了一位小女孩,身高1.20米,看上去像个刚进小学的孩子,但她已经读小学三年级了。
傅主任翻小女孩的病历:“两年前来过?那个时候做过生长激素激发试验,要打生长激素的。没有打?”
小女孩的妈妈哭丧着脸回答:“没有打,我们吃了两年中药,但是没什么效果……”
“吃中药?你女儿诊断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矮小症,应该打生长激素的,中药不要再吃了。”傅主任说。
 
小女孩一听,“哇”一声蹦起来:“太好了,不用吃中药啦!妈妈不要再逼我吃了,医生说的。”
傅主任继续和妈妈说:“你女儿现在8.5岁,低于P3的标准,已经属于矮小症了。之前,医院确诊你女儿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打生长激素是对症下药,这两年为什么不打?”
 
P3是个标准数值,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同地区孩子身高的第3百分位以下(比平均身高低7-10厘米以上),孩子就属于矮小症。根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和人口推算,矮小症的发病率为3%左右,其中5%的矮小症是缺乏生长激素导致的,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长个子。
妈妈小声说:“我怕打生长激素对孩子有副作用。我们妈咪群里很多妈咪说,打这个针说不定会导致肿瘤。她们说吃中药,同样可以长个子。我想想还是给孩子吃中药,那个地方的医生很有名,很多家长都带孩子在那里看。每个星期都带女儿去,每天吃两大碗中药,女儿不爱吃,我告诉她会长高,她才咽下去,有时候都喝吐了,我也很心痛……”
 
“上个星期,我和女儿再去看中医,那个医生看了骨龄片,说了一句话,要不你还是打生长激素吧。我晕,吃了两年中药,再叫我打生长激素?那这两年中药不是白吃了?”妈妈懊恼地说。
 
“从骨龄片来看,的确是这样。6岁时,身高是1.07米,也低于P3,骨龄比实际年龄落后1.5岁,那时的生长条件还是很好的;现在8.5岁,身高1.20米,看起来这两年长得也还好,但骨龄已经是9岁多了,比实际年龄提前1岁。当初如果打生长激素,肯定比现在要长得多。好像是孩子跑100米,起跑时落后人家10米,没有加快速度,跑到越后面和其他孩子的差距越大。”
 
傅主任说,现在虽然还可以打生长激素补救,但所需的生长激素的量是按照孩子的体重计算的,孩子长大了,所需的量也多了,费用也要比6岁时高。
 
妈妈赶紧点头,“要打要打,能让孩子长高就打!其实中药也挺贵的……”
傅主任说,这个小女孩的病例蛮典型的,临床上也不少见。她提醒家长,一旦孩子确诊为生长激素缺乏导致的矮小症,就需要使用生长激素对症下药,中医治疗并不是首选。另外像中枢性性早熟的孩子,中医治疗也不是首选。
 
打生长激素是否有副作用?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或有副作用的风险。曾有文献指出,生长激素可能有促细胞生长和影响糖代谢的风险,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生长激素应用还是比较安全的。当然,医生在用药前会详细评估孩子的身体状况和家族病史,如果认为孩子不适合打生长激素,就不会建议使用。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开心网 人人网
网友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