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后分祭品(这种习俗保留至今)
清明节后分祭品
农夫
乡村生活
清朝末年虽然闭关锁国,但是湛江居民仍可出海捕鱼。
1925年,一座风格别致的法国
钟楼式的建筑物在赤坎区海边街(现民主路)举行落成开幕典礼(见下图)。
1922年,负责广州湾商会工作的陈家邵先生发动各商号捐资,并得到殷商许爱周等人的热情赞助,在潮州籍商人陈斯静先生的主持下,广州湾商会新楼在第二年(1923年)破土动工兴建。建筑新楼所需的材料,很多是由许爱周先生的管家林伯良先生从香港和越南海防等地运回。到了1925年,商会新楼竣工建成,广州湾商会也正式成立。广州湾商会由陈斯静先生当选为第一任会长,设有理事会、调解委员会、治安委员会和武装商团,并设有消防队,购置有2台手摇式救火车。
商会设立的宗旨是维护商人利益,繁荣商业市场,维持商场治安,调解商务纠纷,筹办地方公益事业等等,但由于商会的作用越来越大,连法国人的很多事都靠商会调解,所以,商会实际上还是联络当局的一个非商务组织管理机构。对于商会的作用,当年有这样一个的说法:出了问题去找陈斯静。可见,商会当年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商会还设有赈灾委员会,经常对灾民施粥,对贫民赠药,消防防火。在抗日战争期间,商会成立了救国募捐委员会,向商户发动捐献,并组织慰劳队和救灾队,对当时驻在高州和广西的十九路军抗日将士进行慰问。日寇侵占广州湾时,要发行伪币,就是由于商会的抵制而未能得逞。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同年9月广州湾回到祖国怀抱,改称湛江市。广州湾商会也改称湛江市商会。据1946年的资料,当时广州湾商会属下的各行业公会有百货、船务、图书资料、花纱布匹、国药、西药、炮竹、纺织等三十多个同业公会,会员有一千多人。
1949年12月19日湛江解放。1951年湛江市工商联筹委会成立,蔡挺生为筹委会主任,旧商会的历史遂告结束。1991年6月20日,湛江市人民政府将广州湾商会会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也是赤坎区保存较完整的文物单位。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市民梁政海、骆国和与黄日荣三人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之际,市民梁政海、骆国和与黄日荣三人搜集抗战历史题材,寻访湛江市体委退休老干部陈翼同志时,惊奇地发现其拍摄并珍藏了六十年的珍贵历史照片,特寄给本报刊登,共同见证抗日战争胜利“广州湾”光复历史的一瞥。
照片中反映的历史背景是:1945年9月21日,国民政府派遣粤桂南区总指挥邓龙光负责驻扎广州湾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邓龙光率领国民政府军前往受降主会场,途中经过“法国大马路”(现中山二路)宝石大酒店附近的庆祝抗战胜利大牌楼;市民汇聚街头欢庆广州湾光复回归祖国。
广州湾老相片集...
详细资料:1898年4月,法国强占遂溪县海头汛(今湛江霞山区)然后向东西两边的内地扩张。1899年11月16日中法签定《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的麻斜海湾(今湛江港湾)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划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范围,设广州湾行政总公使署,受安南总督管辖。从此,广州湾成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其范围:南部由原遂溪县属的通明港起向北至新圩沿官路为界至志满,转向东北至赤坎区以北、福建村以南分中为界向东出海面,横过调顺岛北边水面至吴川县属的兜离窝登岸,再向东至西炮台河面分中出海,距陆地3海里海面起,向南沿硇洲岛、东海岛外海面直至通明港外3海里海面止;陆地总面积518平方公里。首府初设于麻斜市;1911年废麻斜市,行政首府迁西营市(今霞山区),并设赤坎区。
1943年2月21日,日、法签订《共同防御广州湾协议》,广州湾被日本占领。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9月21日,中华民国政府收回法国殖民地广州湾,8月22日,广东省政府奉国民政府令,以广州湾原范围划设市治,定名“湛江市”。
白瓦特城的街道(这条街道应该熟悉了吧------东风路的老街,至今还保留着原貌)
白瓦特城的街道
赤坎(区)的关帝庙(都说赤坎区是湛江的老城区)
坡头(区)的圩场(終于明白了为什么老一辈人都叫那坡头圩,原来很久以前那出名的是圩场
亭阁(何处?)
赤坎(区)的艺人
麻斜(现在坡头区的一个小镇上)的法中学校
街头地摊
晚清时期湛江的女子装束
打铁(记得两岁以前,家对面全是一片瓦片平房,有时就跟着奶奶到对面看别人打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