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这首歌曾让许多漂泊在城市里的人潸然泪下,不是因为歌词多么唯美感人,而是因为它道出了许多人心里的那杯苦酒。 那林立如云的水泥森林,五彩斑斓的梦幻霓虹,滚滚而过的金属车流,仿佛是一道可望不可及的风景画,它就在每个人的身边,可我们却很少觉得自己真的属于这道风景。 每座城都是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可留在这里需要财富,需要高人一等的身份,户籍更是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将每个“盲流”和“外来人口”挡在外头;城里的人想出去,这里到处飘着浮躁的铜臭,生活一团糟糕,吸着毒气,喝着毒奶,吃着毒食。这里太小,小到让人放松喘口气的空间都没有。这里又太大,每个人都相隔无数光年,陌生得看不清面目。 城市的脚步需要放慢些,等等失落的文明,等等赶不上趟的管理者。城市里的人们需要活得更包容,包容那些为城市默默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流动人口”,包容身边每个熟悉的“陌生人”,包容城市的美好与不足。 一句话,把“人”字大写的城市,才能让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城市没有给我们想象中的舒适城市,字典上的解释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具有相当面积、经济活动的居民点。简单的说,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是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生产资源行政资源等多种资源集群化的结果,无论城市以何种规模或形式诞生,其目的只有一个,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美好、更幸福。宏伟的景观也好,发达的商业区也好,完善的功能区也好他们存在的本身不是为了装点城市本身,而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在城市里的人。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人对建城投注了巨大的热情,展开了全世界最迅猛的城市化运动,尤其近几十年来,农耕社会走出来的中国正迅速变成一个市民国家。只是大概我们做农民太久了,太执着于“城市”这两个词,极少去考虑人在城市中的位置。我们的城市有宽阔的道路,却没有便捷的交通;有宏伟的市政厅,却没有令人满意的市政;有漂亮的体育馆和歌剧院,却只能空置起来迎接领导检查;有比整个欧洲都多的摩天大楼,却没几栋让普通人住的起的简单公寓;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没有一个能让人静坐发呆的空间;有高大的绿植,却没有能让人顺畅呼吸的空气。我们的城市只是一个钢筋水泥堆砌起来的怪兽,困于此间的人们向城市贡献着汗水,财富,健康,快乐却毫无回报,痛苦日增却看不到幸福。 城市让人见识了更多的不文明中国的城市病了,虽然众多含义复杂的摩天楼和奇形怪状的建筑在肆意展示城市的肌肉,但就像一个智力存在缺陷的人,尽管身体健康,可还是个残疾。我们的城市不缺肌肉,惟缺灵魂。如果亭台楼阁是城市的筋骨,那文明和独特的气质就是城市的灵魂。虽然每年都有很多城市为文明城市,文明城区的评选大兴土木,大费周章,大打人民战争,可有些东西,永远不是能用钱和指令凭空造出来的,比如文明。文明不是景观,不是概念,不是口号更不是文件,他植根于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个人再文明也改变不了城市的气质,绝对多数的市民和相当漫长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城市的文明气质。以“中国速度”拔地而起的中国城市有了城市的表,但文明这个“里”却还在远处。 满肚子没几滴墨水张口雷语成篇的官员,黑红两道通吃的警察,以管理城市为名行驱赶小市民之实的城管,做的永远比标语糟糕的服务业从业者,见死不救的冷漠路人,喜欢插队喜欢抢座的市民,视交规为无物的机动车,批量生产跳楼者的工厂,把化学品当食品销售的餐馆……就是这些组成了我们的城市生态,怨不得现代化下的人们反而憧憬“农妇山泉有点田”的乡村生活,这样一个野蛮粗鄙丑陋堕落的环境,即便再光鲜,又哪里会让人生存的舒服。没有文明气息的城市,不过是一片压抑的丛林,绝不是人的乐土。
管理的鞭子总追不上飞奔的城市XX,请等等你的灵魂,是时下很流行的一句话。如果观察下我们的城市,最紧迫的倒不是等等灵魂,而是等等城市的管理者们,虽然名义上市民是城市的主人,但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清楚,城市的管理者们才是城的大脑。我们的乡村,小镇正在变成城市,小城市正在变成国际大城市。可我们的村长,镇长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从自己的一亩二分地上觉醒过来。超载逆行的杀人校车、追尾的地铁、从高处坠下的高铁和价值不菲的豆腐渣工程是这个国家城市化和管理者水平的隐喻,再好的车也需要一个好司机,摸着石头过河,有时候也会栽水里,很不幸,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虽然勇敢,却显然不太会试水。 在建设宏大的城市过程中,我们的管理者好像一个对着积木的孩子,只顾着搭建出漂亮的模型,不合意也不要紧,推倒再建就是,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游戏的代价和此间的人们在钢筋水泥下的生活。道路规划混乱堵车,没关系,可以限行没车开就通了;治安出问题了,多安几个摄像头,多找几个带枪女特警巡逻就安全了;居民数量增长太快,没关系,把户口卡死一点,贩夫走卒作为“低端人口”和“高端人口”清理出去就好了……城市本应为人服务,可在一群管村庄都稍嫌吃力的管理者手中,人变成了城市的奴隶,本应作为艺术的管理手段变成了蛮横的政令。我们不怀疑城市管理者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的初衷,只是智商和管理水平这玩意真的不以意志为转移。如果肉食者不能让自己的脚步跟上城市飞奔的速度,那么不妨换个思路,让城市走的慢些稳些,也许反而能让生活更美好一些。
逃不起的城,拾不起的幸福梦2010年,中国的大城市曾经上演了一场规模蔚为可观的“逃亡”运动。高涨的房价,高压的生活,高昂的生活费用,疏离的人际关系,终于让“漂”在城市里的金领、中产、白领、蚁族和众多的底层人群感到疲惫和厌倦,卷起铺盖卷,不同年龄身份的人向那个只有在春节才能被想起的家乡的方向奔去,“逃离北上广”从口号变成了现实变成了现象。 可是那个久违的家乡也并非想象中的乐土,大城市房价高企,小地方也在轰轰烈烈的“造城”涨房价;生活节奏固然慢了下来,可拖沓懒散的作风却也无处不在;农妇山泉有点田固然不错,可是大商场洋餐馆也见不到几个,演唱会相声话剧更是只能到网上去找,工作机会少、收入水平低……但真正让人觉得绝望的,还是机会的稀缺与不公正。小城更像一个封闭的小王国,是熟人和关系的天下,不管是做公务员,进入事业单位还是企业职员,靠的是关系和爹而不是能力。即便想自己创业,可一旦“上边”没人,光是打发各路有关部门的礼金和罚款就足够让你头疼。大城市固然有种种压抑,不快,至少还拥有向上的希望,而那个“可爱”的家乡,留给平民子弟的却只有绝望。于是,广大“逃亡”族又再次逃回大城市,这不是一场“归去来兮”的闹剧,这是一轮追寻幸福梦想的折返跑。大城市可恨、可怕,可那无处安放梦想的家乡,已经再也回不去了。
融不进的城,尴尬的身份“如果有一天 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离去/请把我埋在这春天里。”两个农民工演绎的《春天里》曾感动过很多人。在两位农民工歌手身后,还有千千万万正在为理想在城市中奋斗的底层民众。有的人,在城市里奋斗一生,最终也难埋在这座曾经为之挥洒汗水,倾注梦想的城。不断长高,长大的城市,需要千千万万的产业工人、清洁工、菜贩、推销员、小白领、拾荒者……但城市却那么吝啬,城市不愿给他们摆摊的权力、享受各种保障的机会、不愿让他们的孩子在这里读书、不愿让他们总是响起刺耳铃声的山寨手机在大街上嘹亮歌唱、不愿让他们享有投票之类的法定权力,不愿承认他们的身份,他们被叫做盲流、流动人口、农民工。甚至不愿让他们停留,产业升级,清理低端人口……他们自称草根,屁民,其实,草终究也能扎下个跟,屁也能留个响,他们就只能默默的把自己埋在城市的春光里。 侥幸得到一纸户口,不用拿着张暂住证定时去派出所报道的市民就真的享有这座城市么?其实他们一样是过客!他们没办法赶走小区里占用绿地的会所;不论呼吁多少次门前那条总是积水的马路依然如故;高耸的摩天大厦挡住了院子里的阳光毫无办法;阻挡不了推土机铲平写满回忆的街巷;如果自己那小小的蜗居被哪个开发商开中,也只能当个迟早会被拔起的钉子户。那些惬意的生活永远属于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商业区的灯红酒绿,红灯区的纸醉金迷和普通人又有多少关系呢?霓虹灯下的阴影,高楼背后的残破才是他们的空间。偶尔有几个想不明白的大爷大妈还总把自己的不爽归罪于那些可怜的“外来人”,抱怨他们抢走了自己的机会,占用了自己的空间,夺走了自己的幸福。从来不去想想为什么作为城市的主人,最后反而活的求奴才都不得。本为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家终究都将成为城市地基下的骸骨,埋在春天里和《新闻联播》里又有多少分别呢,都是过客罢了。
最近的人,最远的心“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人们对城市生活的梦想,代表着人们对城市的两个期许,让生活更便利更现代化,让人与人的联系更密切。如今楼上直入云霄,楼下挖地三尺,楼外阡陌纵横环绕的八车道让城市地图变的像一个巨大的靶子。电灯霓虹灯探照灯镭射灯让城市夜如白昼,电话不但安在家里还提在了手上,不但能千里闻声还能面对面的视频通话。城市真的现代化了,但人与人的关系却比“飞鸽传书”的时代更远了。 大杂院里吃百家饭的日子早就没有了,对门搬来三年的邻居一句多余的寒暄都没有过;闲出来的周末要逛街要旅游,爹妈都只是在电话里问候一下,七大姑八大姨之类彼此知道大家都还安然活着就不错了;隔壁办公室的老张要升迁了,见面可以打个招呼,邻座的小明背地里向领导打咱小报告,不找个机会弄他一下就算白混了;每晚都有赶不完的饭局,可大家都是为了混饭才聚在一起,哪天若失业在家,只怕这些兄弟哥们给口剩饭都闲麻烦;客户喝多了,跟咱吐槽老婆出轨儿子叛逆,转过天拿了回扣就“纵然相逢应不识”;陌生人更是个个皆敌人,放眼看过去,只觉着满大街不是弱智就是骗子,不知道小饭馆的老板在菜里放了几多地沟油,摔边上的老太太是不是碰瓷。这座可爱可恨可亲可怕的城写满了浮躁与现实,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不是情感而是赤裸裸的利益换算,人人都顾着自己的幸福,算计谋夺他人的钱包,警惕他人的暗算。城市太小,连让人放松喘口气的空间都没有.城市又太大,每个人都相隔无数光年,陌生的看不清面目,每个人都只能,埋在那电话号簿里。
没有幸福的农村 就没有美好的城市人,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城市说到底是一个给人容身的壳子,没有了人它便如灾难大片中只有报纸飘荡的街头那般阴森荒凉。人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人的美好也便是一个城市的美好。我们抱怨周围卫生环境差,却时不时将手上的废纸随意扔出;我们被堵在路上大骂城市交通太烂车太多,平时却不愿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我们哀叹空气污浊环境质量下降,却很少购买节能产品,也不曾种下一棵树。们被有钱有势的人欺负会愤愤不平,但转过头来就去排挤农民工;我们痛斥竞争中的潜规则,遇到事情却总先想到托关系、走后门。 城市体现着科技发展的智慧,更体现着管理者的智慧;美好的城市需要过硬的基础设施,更需要自觉爱护家园、体现时代素质的公民。城市的问题追究起来大多是人的问题,即便不是管理者没有手握大权,但日常生活中那些能让我们生活的地方变得美好那么一点点的细节,有多少人认真去做了呢?
让城市为人服务,以人为中心浮躁的时代容易让人跑得太匆忙而忘记了原本的目标,城市亦然。当城市慢慢“被长大”,我们也慢慢“被幸福”,却总是忽略最基本的一点:城市是因人而存在,而非人因城市而存在。城市不能为人服务,就偏离了它最基本的航向。但我们眼前所见的却常是这样的一幕幕:强拆的推土机横冲直撞地碾过孤立无援的房子,甚至不顾站在它面前的大活人;高层建筑直冲云霄,我们却没有相应的防火措施,只能站在不够高的云梯上看着大火吞噬生命;城市底层劳动者不能享受一个城市盛会的喜悦,却要以“高危”的名义被扫地出门;各种桥梁道路竣工时张灯结彩敲锣打鼓,没用几年却一个个变成豆腐渣样,甚至直接引发事故,夺走尚在旅途的生命。 欧洲一些国家的城市规划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不变,但在我国城市可谓一天一个样,有的甚至是一届领导一个规划。但出奇相似的是,我们都将大师之大、文化之大、人性之大统统简化成了大楼之“大”。这摆在眼前的光鲜亮丽却很难衬得上“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人也要学会包容城市,与城市共同进步用嘴投票,很多人会数落城市的种种弊病,说它缺点太多。但用脚投票,当前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会选择生活在城市。城市不是没有让生活变好,而是还没有达到我们能想象到的美好,没有让这种美好持续不断,也没有将这种美好惠及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 城市人乐于享受农家游的田园风光,却很少有人真愿意像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尤老板那样完全置身农村,体验乡土生活。习惯了现代生活的我们,肯定有足够的理由让自己选择呆在这个地方。既然如此,批评的同时不妨也多一份包容。樱桃好吃树难栽,天上不会掉下一个完美的享乐之地砸在我们头上,城市的幸福必然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才能慢慢接近,而唯有每个人都肯献出一份爱,这个社会才能聚集更多的温暖。 你我的生活中都有那么多不如人意,但我们不会放弃争取更多幸福的努力。那么,也请在指出这个城市缺点的同时,伸出你的双手,让这个城市跟着我们每个人一起进步。
大城小市抑或乡村都不绝对等于幸福,一处居所能不能给人带来幸福首先取决于你的性格是否契合它的风格,你的梦想能不能在这里扎根。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大概就是实现人的充分自由吧,在每片土地上人们都能追寻到基本体面和有尊严的生活,任何一支蕴含幸福的花朵你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接近它。路远更需要脚踏实地,但愿当前承载了将近一半人口的城市能把这个理想装在心里,也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尽快从一句口号变成更多人揣在怀里的幸福。 来源:半岛家园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