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 [2016-01-15]东岭村传奇 [图]东岭村位于雷州白沙镇南渡河畔,飞鹅山脚。其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故英豪辈出,富有传奇色彩。 村中莫氏宗祠,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乃明代著名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座北向南,祠貌庄严肃穆;四合院式布局,分别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村落。大门前建石碑坊,前书“源远流芳”,后书“奕世衣冠”。 宗祠三进中间为“魁星楼”,大厅为抬梁式,梁架结构铁力木大柱,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历经600余年风雨,坚固如初,梁柱图形,依然鲜艳,清晰可辨。宗祠内有记叙明代莫氏家族的历史伟人的资料石板10多片。 东岭村古民居建筑多为元、明艺术风格,屋顶角翘灰塑,龙形卷草,如意纹,墙壁彩绘名花异草,屋檐灰塑更是风采多姿。门口上额的庭檐屏风板构思新颖,工艺精致、巧妙拼凑一格、浑然一体。虽历数百年沧桑,却依然保存较好,不失昔日的气派与豪华。 东岭村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初,东岭村始祖“莫与”从北京中直都御史职位被贬到雷州府任“雷州府卫经历”并在雷州市三元塔东边岭定居,他常年煮饭施舍给周围的贫穷群众,做了许多善事。有一天夜里,“莫与”梦见一只飞鹅带着他向西飞行,当飞到该村现址的一块石榴园中,飞鹅就不见了。他落在地上看到此处风景秀丽十分迷人,也不再回去了,就在石榴园中居住下来,并命名为东岭村。 东岭村众多传奇人物中,以莫玖为最。莫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早年跟随李自成造反,至北京,李兵败后,遂带兵折广西,终被打散,由河口进入越南,沦为贫民,以拾荒为生,穷困潦倒。一日,越王招婿,公主看中莫玖,抛绣球至其身前,于是被越王招为女婿,封安南王。生活无忧的莫玖情牵故里,遂回乡带乡亲往越南生活,带近百乡亲乘船渡北部湾,遇风暴,船沉,莫与乡亲抱船板至岸边,获救乡亲者十仅二三。后莫玖任越南河仙镇总兵。从此,河仙镇在莫玖统治下,人口户籍,城镇建设,对外贸易等比前有更大的发展,遂成为小都会“港口国”。现越南十数万莫姓,多为莫玖后人。在河仙镇,莫玖重视发展商贸事业外,更重视传播中华文化。他在河仙镇提倡汉学,把中国一些传统民族文化带到河仙,聘请中国学者讲授汉文化;在河仙镇建“三宝寺”,使河仙充满“华风”,风土人情无异于中国。 东岭村已被国务院定为广东省越南著名华侨领袖莫玖故乡。 倘佯于村中青石铺设的古巷,观看两旁那藤蔓低垂、隐约可见的层层土砖,人们仿佛走阅读(4495)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6-01-15]东岭村传奇 [图]东岭村位于雷州白沙镇南渡河畔,飞鹅山脚。其得日月之精华,天地之灵气,故英豪辈出,富有传奇色彩。 村中莫氏宗祠,建于明弘治七年(1494年),乃明代著名建筑,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座北向南,祠貌庄严肃穆;四合院式布局,分别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及古村落。大门前建石碑坊,前书“源远流芳”,后书“奕世衣冠”。 宗祠三进中间为“魁星楼”,大厅为抬梁式,梁架结构铁力木大柱,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历经600余年风雨,坚固如初,梁柱图形,依然鲜艳,清晰可辨。宗祠内有记叙明代莫氏家族的历史伟人的资料石板10多片。 东岭村古民居建筑多为元、明艺术风格,屋顶角翘灰塑,龙形卷草,如意纹,墙壁彩绘名花异草,屋檐灰塑更是风采多姿。门口上额的庭檐屏风板构思新颖,工艺精致、巧妙拼凑一格、浑然一体。虽历数百年沧桑,却依然保存较好,不失昔日的气派与豪华。 东岭村历史悠久,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元初,东岭村始祖“莫与”从北京中直都御史职位被贬到雷州府任“雷州府卫经历”并在雷州市三元塔东边岭定居,他常年煮饭施舍给周围的贫穷群众,做了许多善事。有一天夜里,“莫与”梦见一只飞鹅带着他向西飞行,当飞到该村现址的一块石榴园中,飞鹅就不见了。他落在地上看到此处风景秀丽十分迷人,也不再回去了,就在石榴园中居住下来,并命名为东岭村。 东岭村众多传奇人物中,以莫玖为最。莫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早年跟随李自成造反,至北京,李兵败后,遂带兵折广西,终被打散,由河口进入越南,沦为贫民,以拾荒为生,穷困潦倒。一日,越王招婿,公主看中莫玖,抛绣球至其身前,于是被越王招为女婿,封安南王。生活无忧的莫玖情牵故里,遂回乡带乡亲往越南生活,带近百乡亲乘船渡北部湾,遇风暴,船沉,莫与乡亲抱船板至岸边,获救乡亲者十仅二三。后莫玖任越南河仙镇总兵。从此,河仙镇在莫玖统治下,人口户籍,城镇建设,对外贸易等比前有更大的发展,遂成为小都会“港口国”。现越南十数万莫姓,多为莫玖后人。在河仙镇,莫玖重视发展商贸事业外,更重视传播中华文化。他在河仙镇提倡汉学,把中国一些传统民族文化带到河仙,聘请中国学者讲授汉文化;在河仙镇建“三宝寺”,使河仙充满“华风”,风土人情无异于中国。 东岭村已被国务院定为广东省越南著名华侨领袖莫玖故乡。 倘佯于村中青石铺设的古巷,观看两旁那藤蔓低垂、隐约可见的层层土阅读(4834)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15-03-14]《清明》诗的争论 [图]《清明》诗的争论 清明将至,就想起了杜牧的《清明》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诗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正与朋友吟颂,忽一朋友说,不对!这诗怎么前两段的意境与后两段大相径庭?清明时节,人们为想念先人,都已经“欲断魂”了,哪有心思去找酒喝?于是各抒己见,没法定论。只好上网查找,网上是这样说的: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 朋友却是个执着的人,说,网上解答纯属牵强附会,胡说八道! 还请大家评论。阅读(12230)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5-01-18]外罗观海有感 [图]在徐闻朋友张再漾带领下,到外罗观海,极目远眺,只见蓝天下碧波荡漾,渔帆点点,东有一行发电风车,西有一灯楼。张再漾说,风车后往东不过十数海浬就是硇洲岛,灯楼后即琼洲海峡。听到这里,忽记得本月10日湛江日报有《渡海先锋营战士重回硇洲》一文,说的是当年解放军渡海先锋营在硇洲岛备战两个月,于1950年3月10日下午1时,由硇洲岛出发,率先渡过琼州海峡,在文昌附近赤水港一带登陆,胜利完成偷渡任务,与琼崖纵队会师后迅速开辟根据地,为主力部队做探路和接应,为解放海南立下奇功,后被四十三军授予“渡海先锋营”称号。 渡海先锋营所经航道,正是远眺之渔帆处,刚巧此文作者王镝与我们同行,印证了这段辉煌的历史。 时残阳如血,那滔滔大海被映照得金光灿烂。此情此景,追忆英雄豪杰丰功伟绩,顿感慨万千!阅读(4015) 回复(5) 查看全文>>
- [2015-01-09]老马“摆酒”记 [图] [精]----开饭了,从农村来的乡亲、工厂的工友和老马城里的亲戚们,不分男女,无论辈份,济济一堂地围着桌子。有的站着、有的坐在椅子上,还有男的脱了鞋子,蹲在矮凳上,在一浪高于一浪的吆喝声中,大块吃肉,大碗饮酒,那筷子就象雨点般落到碟子上,风卷残云的不一会,碟子上的食物就不见了一大半...... 老马“摆酒”记 话说七十年代初,老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备好“三转一响”(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和收音机)及“七十二条腿”(各式家俱),经准岳母“验收达标”后,便如释重负,心花怒放地哼着歌儿,就等着元旦入洞房的那一天了。 一天,老马与朋友相聚小酹,正欢笑间,老马抬头看到主席台上的喜宴几字,一阵昏眩,再也不言语,朋友看此情景,知老马所虑,遂附其耳边道:你不就是愁摆酒之所缺吗,我有一计,只须如此这般。听了朋友嘱咐,老马笑逐颜开。 原来,70年代湛江结婚的风俗,大多不在酒楼设婚宴,而是在住家门口的街巷摆设,俗称“摆酒”。其少则十多台,多则几十台,台数越多,新郎家的面子就越大。“摆酒”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当年物质匱缺,食品如肉、豆腐、鱼和油等均须凭票证供应,如何解决酒席的鸡鸭鱼肉,就成了老马最伤脑筋的大问题。 第二天,依朋友指点,老马回乡向乡亲求助。当年的农村,虽说割资本主义的尾巴,每农户养鸡不过3只,但在众乡亲支持下,集腋成裘,找几十只鸡还是不成问题的,至于猪,就只能让乡亲象做贼一样,偷偷杀一头自家养的。乡亲们见老马自小跟父亲从农村到城市闯荡,当上工人阶级,还居然娶了一个如花似玉的城市小姐作老婆,这是为村里人争了个大面子,于是纷纷表示大力相助。 摆酒的前一天,老马和弟弟骑自行车回到村里,乡亲们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鸡鸭送给他,有的不过象征性地收一点钱。一位乡亲一早就杀了一头猪,分了一大半给老马,老马感激不尽,向乡亲们道谢后,和弟弟各人搭两笼鸡鸭和半只猪,骑行了十多公里,摇摇晃晃地回到了家。 元旦一大早,老马的一帮朋友来了,在老马家旁边阅读(13341)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15-01-04]历史的印记 ----访广州红砖厂3 [图]----倘佯在红砖厂里面迂回曲折的小道,四外可见长满了萋萋野草的破旧厂房,那殘垣断墙上依稀可见的当年的标语口号,仿佛向我们数说着工厂的盛衰史。 历史的印记 ----访广州红砖厂 今天早上,去了一趟广州红砖厂, 位于广州市员村四横路128号的红砖厂,前身是一间现已废弃的广东罐头厂旧址。十多年前,广东罐头厂名声显赫,其产品鹰金钱罐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食品而响誉海内外。 广东罐头厂1958年6月建成投产。其以苏式建筑为主,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有“三段式”结构,分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楼房墙体厚,有一砖半厚,房子空间大,冬暖夏凉。园区占地16万平方米,区内现在仍保留着几十座大小不一的苏式建筑。在空间及建筑群中,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 倘佯在红砖厂里面迂回曲折的厂道,四外可见长满了萋萋野草的破旧厂房,殘垣断墙上依稀可见当年的标语口号,仿佛数说着工厂的盛衰史。 红砖厂现正被部分有钱、有时间、有艺术想法的人士计划打造成为广州创意艺术区,称之珠江“左岸”,冠上“广州798”的称号。有“好事者”如是评论。 而开发红砖厂的艺术却很有激情:在经历了历史年代岁月的洗礼后,它依然向我们展示着辉煌时代的烙印,向我们述说着一段段历史故事。我们将延续历史,将新的创意元素和生活点子渗透其中,让沉睡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也有一阅读(6571)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4-04-06]老马和他的七十二条“腿” [图] [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老马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添置了“三转一响”后(自行车、手表、衣车、收音机----当时人们结婚最时髦的物品),便兴高采烈地筹办婚礼。 老马的洞房原是单身宿舍,老马忙了两天,打扫干净,扫好灰水,然后摆上老马的“婚床”----四块架在长凳上的木板。(与其它年轻人结婚一样,老马将同是住单身宿舍的未婚妻的床搬过来,合并成“大床”)。小夫妻商量,衣柜、桌椅等家俱等结婚后有条件再添置。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大床衣柜!”幸福的老马对未婚妻小冰调侃道。 这天,准岳母应女儿、未来女婿之约,来到洞房“视察”,只见房间里除了老马的“婚床”外,便家徒四壁, “床”下却有两只大纸箱,掀开纸箱,里面乱糟糟的分别塞满了书本和衣物。顿时眉头紧锁,一言不发,临出门,斩钉截铁地留下话:“‘斗’(湛江人称加工家俱叫斗木)齐五十六条‘腿’再结婚!” 听了准岳母的话,刚才还灿烂如朝阳的老马的脸立即变成了苦瓜! 说起“腿”,这是当年湛江人对家俱的俚称,以每件4条柱计算,七十二条腿,就是18件家俱!七十年代,年轻人结婚,新房能放下一张大床、餐台和两把椅子就算宽敞了,家俱在市面上贵且不容易买到,大多需要自己“斗”, 18件家俱别说放不下,囊中羞涩的老马也无法添置齐全。 “先‘斗’生活必备的大床和衣柜罢,其余的以后再想办法。”小冰安慰愁眉苦脸的老马。老马回过神来,想起他在农村的旧屋前后都种有苦楝树,这是“斗”大床和衣柜的好木材。周六,老马与弟弟带着工具回到村里,动手砍树,却不料砍第二棵时,树木倒下,砸坏了隔壁的屋角 ,隔壁的乡亲很厚道,知道老马砍树“斗木”是要结婚,不但不责怪,还帮他一起砍,并还帮老马装上板车。 老马两兄弟汗流浃背地将木材拉回城时,已是万家灯火。他将木材放在屋檐下晾了几周,还未等干透,就送去木材加工厂,锯成木板和木方。然后兄弟俩以当时流行的猪笼床作样板,仿照着“斗”起来。这猪笼床实在不好“斗”,最难的是床头、床尾和靠墙的一侧都有挡板,要安装弯弯曲曲的几十块小木条。为了赶时间,老马和弟弟除了周六、日开工外,每晚都挑灯夜战,老马的手背不知被斧头砸了多少次,肿得象个面包,弟弟的手也磨出了不少血泡,经过一个多月苦战,大床、衣柜和两阅读(3809) 回复(3) 查看全文>>
- [2013-12-25]双溪炮台:亟待保护的雷州半岛古炮台遗址 [图] [精]双溪炮台位于湛江市雷州半岛东部沿海,南渡河入海口的南岸,因为紧临双溪港而建,故名双溪炮台。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有效御倭,明政府在沿海各地兴建卫、所、烽、燧等军事设施。随着火炮制造技术的进步,明政府还在海防要地构筑炮台,使用火炮远距离杀伤海寇。地处雷州半岛东部沿海的双溪港从汉代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到了明代不仅雷州半岛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雷州府主要出海口之一。双溪炮台就是明政府为了保护双溪港而建,炮台为露天式,坐西朝东,北西南三边呈直线,东边呈弧形,整个炮台呈立体梯形。采用砖石结构,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其中底部长、宽各24米,高6.65米,台墙厚1.2米。台基高3米,以岩石砌底,其上再砌青砖。炮台上部用红砖砌炮孔和垛墙。台门开在炮台西面,有石台阶自下而上进到台内,台上视野广阔,可有效监视、保护双溪港周围的海域。 此炮台的建成,对于明代雷州半岛东部沿海的抗倭、防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的保护了双溪港的对外商贸交往和沿海渔民的生产作业安全。 明末清初,南明军队与清军在粤西沿海雷州半岛展开长达30余年的拉锯战,双溪炮台也是几度易手,在粤西沿海坚持抗清的南明将领杨彦迪就曾经占据过双溪炮台。 1680年左右,由于恢复明朝无望,杨彦迪、陈上川等南明将领率部南走广南国(今越南南部),雷州半岛的战事也渐渐平定下来。清政府对双溪炮台也做了整修和部署,据康熙《海康县志》载:“双溪炮台,周周一十八丈,高一丈六尺,瓦房三间,茅竹瓦房十六间,并设有一号六橹船一只”。由雷州府水师右营派把总一名,士兵40名驻守。炮台配国产前镗火炮8门,其中2000斤、1000斤重的各两门,500斤重的4门。当时这样的炮台火力、兵力配备御外虽不足,防盗却有余。 嘉庆年间,广东沿海治安再度恶化。嘉庆六年(1801年),雷州天地会首领林添申率众起义,曾在双溪炮台与清军激战,失败被俘。 嘉庆十四年(1809年),海盗乌石二的船队从海上冲过双溪口,向西深入到南渡,大埠抢劫十多日。嘉庆十五年(18阅读(6471) 回复(3) 查看全文>>
- [2013-12-02]鹤 地 瓷 魂 [图] [精]廉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两百多年前,祖籍中原的客家人就在廉江河唇的群山中,传承了家乡的瓷器制作工艺。星移斗转,如今,河唇有大大小小瓷厂20多间,从业人员7000多人,竟占了全镇人口的十分之一!年总产值达3亿的瓷器,使廉江市河唇镇成为继江西景德镇、佛山石湾镇、山东淄博市之后的瓷都! 鹤 地 瓷 魂 一个古老而迷人的传说 站在鹤地水库数十里的长堤上,遥望那群山点缀其间、水天一色的银湖,有谁知道,在碧波荡漾的湖水下,竟埋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廉江河唇的老瓷器工中,流传着一个古老而迷人的传说:三百多年前,一支祖籍中原的客家人为了躲避战乱,从河南一带辗转来到河唇现今鹤地水库中央的丘陵地区。当年,荒芜人烟、绵延起伏的群山上,长满了一望无际的荒草杂树,汨汨的九洲江由广西蜿蜒流下,人们辛勤地在山上开垦种植,却因土地过于贫瘠,致农作物连年失收,无以为生计的客家人,只好以捕鱼、猎兽为生,人们用山上的白泥土作灶煮食,偶然发现,一些被烧过的泥土,坚固无比,呈白色,叩之有金属声音。这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其中在家乡曾以烧制瓷器为生的工匠便思索,莫不是这种泥土也可以制作瓷器?于是修建了简易的窑炉,砍伐林木,以这白泥土作胚,试烧瓷器,工匠们本不侈望成功,谁料在烧了几个时辰后,出窑了,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是一件件洁白如雪、晶莹剔透的瓷器,在阳光下发出迷人的光彩!工匠们知道,这里的瓷土比家乡的瓷土更适宜制作瓷器。这荒芜的土地下埋藏的竟然是珍宝!人们奔走相告,纷纷效仿,建造了数不清的瓷器作坊。于是,山坡上炉火熊熊,轻烟袅袅,河唇的山,成了瓷器生产及集散地。 清代创办的瓷厂今尤在 弹指一挥间,到了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个在清朝时代,客家人在群山中所建立的瓷器作坊,竟然发展成为一家有1千余工人的太平瓷厂,而这间太平瓷厂的旧址在1958年代修建鹤地水阅读(14892) 回复(2)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