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溪炮台位于湛江市雷州半岛东部沿海,南渡河入海口的南岸,因为紧临双溪港而建,故名双溪炮台。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倭患猖獗,为有效御倭,明政府在沿海各地兴建卫、所、烽、燧等军事设施。随着火炮制造技术的进步,明政府还在海防要地构筑炮台,使用火炮远距离杀伤海寇。地处雷州半岛东部沿海的双溪港从汉代起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到了明代不仅雷州半岛沿海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雷州府主要出海口之一。双溪炮台就是明政府为了保护双溪港而建,炮台为露天式,坐西朝东,北西南三边呈直线,东边呈弧形,整个炮台呈立体梯形。采用砖石结构,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其中底部长、宽各24米,高6.65米,台墙厚1.2米。台基高3米,以岩石砌底,其上再砌青砖。炮台上部用红砖砌炮孔和垛墙。台门开在炮台西面,有石台阶自下而上进到台内,台上视野广阔,可有效监视、保护双溪港周围的海域。
此炮台的建成,对于明代雷州半岛东部沿海的抗倭、防盗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的保护了双溪港的对外商贸交往和沿海渔民的生产作业安全。
明末清初,南明军队与清军在粤西沿海雷州半岛展开长达30余年的拉锯战,双溪炮台也是几度易手,在粤西沿海坚持抗清的南明将领杨彦迪就曾经占据过双溪炮台。
1680年左右,由于恢复明朝无望,杨彦迪、陈上川等南明将领率部南走广南国(今越南南部),雷州半岛的战事也渐渐平定下来。清政府对双溪炮台也做了整修和部署,据康熙《海康县志》载:“双溪炮台,周周一十八丈,高一丈六尺,瓦房三间,茅竹瓦房十六间,并设有一号六橹船一只”。由雷州府水师右营派把总一名,士兵40名驻守。炮台配国产前镗火炮8门,其中2000斤、1000斤重的各两门,500斤重的4门。当时这样的炮台火力、兵力配备御外虽不足,防盗却有余。
嘉庆年间,广东沿海治安再度恶化。嘉庆六年(1801年),雷州天地会首领林添申率众起义,曾在双溪炮台与清军激战,失败被俘。
嘉庆十四年(1809年),海盗乌石二的船队从海上冲过双溪口,向西深入到南渡,大埠抢劫十多日。嘉庆十五年(1810年),清军曾利用双溪炮台的火炮封锁南渡河入海口,阻止乌石二的船队外逃。
后来的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法战争的事实证明,清朝国产的前镗铁炮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毫无杀伤力,这种旧式露天炮台也就失去了抵御外辱、保卫海疆的能力。光绪末期,双溪炮台废弃。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琼海关曾在双溪炮台设立海关分卡,对双溪港进出口货物实行征税并查缉走私,古炮台一度行使了海关的职能。
1970年代,海康县政府在原来双溪港以东的海滩新建南渡河堵海大堤,堤内旧有的港埠皆废。以后又在大堤的东面继续围垦,双溪炮台也随之远离了海岸线.
2013年7月底实地行走到双溪炮台,炮台已被虾池环绕,被杂草包围,除了台上营房塌陷外,整体保存尚算完整。炮台的底部、上部用砖材料的不同,,表明清代曾对炮台进行过改建。从台门进到台上,目前实际看到有六间塌陷的营房。其中西边的两间被当地养虾的村民改成祠堂,且有对联,上联:海不扬波凭聖力;下联:虾业丰收赖神恩。炮台上的杂草几乎与人等高,炮孔和垛墙多被遮蔽,保存还算完整,火炮早已无存。从炮台上的炮孔向北望,当年的沧海已变虾池。由于沿海的围垦,海岸线已渐渐东去,昔日繁荣的双溪港旧地现在也只是渔船的避风港了。
作为中国南方海防要地,雷州半岛曾建有炮台几十座,双溪炮台现在是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尤其还是一座明代的炮台,它是明清时期雷州半岛海防军事设施的重要历史物证,对于明清的海防体系研究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目前炮台砖石结构已经出现裂缝,台上杂草丛生,虽然已被列为雷州市的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没有任何保护。这座炮台如果再毁了,雷州半岛将再也没有完整的、有价值的古炮台遗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