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湛江东海岛,早晨9时,阳光照在工地上。
樊福发穿戴好工作行头,步行走下20余米深的盾构工作井,再打着手电筒穿过2.75公里的海底隧道,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漆黑而潮湿的隧道,走一趟就是一个小时。
这条海底盾构隧道贯通了湛江的两大岛屿——东海岛和南三岛,它是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的重要部分。盾构项目部质检负责人樊福发告诉记者,这是目前国内水利行业内最深的跨海盾构隧道,建设难度空前。
为解决湛江东海岛的工业用水与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问题,2009年,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开始动工建设。整个枢纽工程由鉴江口闸坝工程、鉴江—东海岛输水工程、库区防护工程等部分组成。
今日,这条海底隧道将实现通水目标。今后,东海岛上的宝钢湛江钢铁与中科炼化项目的用水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为加速湛江开创大工业时代注入宝贵的资源动力。
●南方日报记者 范琛 袁丁 崔财鑫 发自湛江
在鉴江的入海口处,一条长1822米的闸坝如白色巨龙横跨江上,将江水从中间拦腰截断。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完工后,大坝北面的江水将被输送至东海岛,为岛上提供工业用水,年均供水量可达2.8亿立方米。
据介绍,大坝北面的江水由岸边的水泵站处理后,通过南三河沉管输送并经过南三岛,再通过湛江湾下的海底隧道,终点是东海岛湛江钢铁基地专用水库,主输水管线总长达26.4公里。
难度最大地方在跨海隧道
要想从鉴江取水到东海岛,中间还隔着一个南三岛。需在海面下60米深处打一条长2.75公里隧道
虽坐拥丰厚的海洋资源,但湛江市东部一直存在淡水资源稀缺的隐忧。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过取鉴江水供工业及居民生活之需的想法,但由于当时缺乏资金和技术,这个想法被搁置了下来。直到宝钢湛江钢铁和中科炼化项目相继落户东海岛,亟需工业用水保障,这一想法才又被提出。“可借湛江钢铁基地的上马催生鉴江供水枢纽工程,这个项目对解决东海岛的水源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湛江市水务局副局长、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黎兴说。
然而,这一工程的实施并非易事。要想从鉴江取水到东海岛,中间还隔着一个南三岛。输水管道必须先后经过南三河和湛江湾,才能抵达东海岛水库。“这也是这个工程最大的难点。”黎兴告诉记者,“整个供水枢纽工程难度最大的地方就在于湛江湾跨海盾构隧道工程。”
据黎兴介绍,跨海盾构隧道工程位于湛江湾海峡最窄处,这里水深流急,还是进出湛江港的咽喉,航道非常繁忙。为了不影响水路通畅,工程需在湛江湾海平面以下60米深处用盾构机打通一条长2.75公里的海底隧道。作为国内水利行业第一条跨海盾构供水隧道工程,该工程并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其施工难度极大。
这一障碍并没有使施工队伍畏惧。2011年11月11日,盾构隧道正式掘进始发。在工程队伍的不懈努力下,2012年12月14日,跨海盾构供水隧道工程全线贯通,标志着整个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也为接下来实施的跨海盾构隧道内钢管安装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超大“穿山甲”挖了整一年
挖出来的泥土砂石由送浆管和吸浆管进行处理,不能利用的被送到地面,可利用的则又送回隧道
日前,南方日报记者跟随着樊福发,从海底隧道的出口——位于南三岛南端的接收井进入隧道一探究竟。架在接收井墙边的楼梯达30米高,一不留神便会有失足摔下的危险。
到达接收井后,记者便来到了海底隧道的出口处。此时已是工程末期,工人们正在忙于制作混凝土底座,代替之前的临时底座支撑输水管道。
洞口处有一些未完工的地方还在渗水,而隧道内则积着一些大小不一的水洼,令隧道内弥漫着一股潮湿的气味。樊福发说,隧道洞口内径为5.1米,要在中间安装2条直径1.8米的钢管,工人在内部的作业空间极小。在洞内采访的过程中,每当有工人推着运输小车经过,记者就只能跳到一旁的输水管道上避让。
樊福发告诉记者,这条长2.75公里的海底隧道,是由一部价值7000万元的盾构机一步一步挖掘出来的。这部被称为“湛江第一盾”的机器就像穿山甲一样,从东海岛一端的出发井钻入海底,再从南三岛一端的接收井冒出来,而这一钻就是一年。
在一年前隧道还没有完全打通的时候,这里完全是另一幅场景:盾构机单方面掘进,产生的热量令隧道中的温度升高,十分闷热。去年3月时,在隧道内采访的记者几乎像是被蒸桑拿一般,全身不停地冒汗,时不时出现胸闷的现象,工人们也都挥汗如雨,只好光着膀子作业。“为了避免工人缺氧,我们在上面安装了风机。”樊福发介绍说,“盾构机还自带监测仪器,达到空气质量的界限就会发出警报。”
随着记者逐渐深入隧道口,这个体重约300吨、配置8节后配套台车的“穿山甲”终于现出了真身。在一些配套台车的前方,施工人员操作着20根巨型“千斤顶”,一头抵着后面的衬砌环,一头紧紧抵着前面的盾构机器。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现场能看到的只是盾构机的后盾部分,前盾是由一个巨大的刀盘组成,刀盘上面安装了锋利的刀片。后盾上面的20根“千斤顶”是可以伸缩的,其以衬砌环为支撑点,支撑前面的刀盘不断旋转掘进,刀盘挖出来的泥土、砂石由送浆管和吸浆管进行处理,不能利用的被送到地面,可利用的则又送回隧道。盾构掘进主要是由地面上的操作台控制,下面的十几名工人起协助操作的作用。
黎兴告诉记者,在盾构机掘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意外的小“插曲”。“掘进的过程中泥沙渣量非常大,给我们的运输造成困难,距离长了,抽送泥沙的泵也会容易出问题,一破就要赶着去修。”黎兴说,“盾构机从南三岛出来的时候,地下水也跟着冒了出来,我们用技术灌浆,封住水不让它跟着流出来,处理出口就花了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
“盾构机一般一天向前推进十多米,由地面上的控制台控制机器的方向、快慢、转角,有半点差错都是不得了的事情。”黎兴说。
“沉管底拖”解决海底管道
在整个鉴江供水枢纽工程中,南三河沉管工程的难度仅次于跨海盾构隧道工程
然而,拦在供水管道面前的屏障并不只湛江湾,还有1200余米长的南三河。
在南三岛北面,工人们正在忙着将最后的几处输水管道拼接、焊接。在不远处的南三河,两根管径1.8米、总长1250多米、重1250多吨的输水钢管正静静地躺在河底。在整个鉴江供水枢纽工程中,南三河沉管工程的难度仅次于跨海盾构隧道工程。
黎兴告诉记者,在供水枢纽工程中,鉴江沿岸的泵站将江水抽上来之后,将通过输水管道横跨南三河,到达南三岛。然而,如何将输水管道安全地放入河底,成为了施工队伍争论的关键点。
据黎兴介绍,南三河上有不少渔民在其间养殖,设置渔业设施,并有不少船只来往通航。另外,海面上时常有大风大浪,对管道工程影响很大。另外,如此巨大的输水管入海是广东省首例,之前并无实践经验。“我们曾经有个方案是用几十条船在海面上拼接整条管道,再一起放下河去。但是在海面上焊接管道太难,风浪太大,船不断摇晃,焊接缝对不上,这个想法后来被否决了。黎兴介绍说,项目组研究出台过3个方案,最终决定采用卷扬机拖管入海的“沉管底拖”法。
所谓“沉管底拖”法,就是在陆地上将钢管拼接成200米以上一段并焊接好,再通过在工作船的牵引和对岸用牵引力卷扬机将钢管沿基床路径底部牵引到指定位置,从而实现拖管的目的。另外,还需在前期挖一条海底沟槽供安置管道之用,管道安放好后,再用由巨型混凝土预制U形重块将其固定在海底。“上面放水泥压块,一是防止检修的时候管道上浮,二是为了保护管道,防止渔船作业损坏管道。”黎兴解释说。
“我们计算好水的浮力,沉管底拖时管道在水中既不到底,又不会浮上来,可以避免风浪的影响。”黎兴告诉记者,这样做的好处是既避开了海上风浪的影响,又不影响海面渔船行驶,还保证了管道质量、缩短了工期、减少了征地和费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在实践中,项目组也遇上了不小的难题:输水管入海后深埋4米,在海里挖沟难度极大;在挖好海沟后遇上涨潮,海沙又将海沟填没;管道落沟后还要由U形重块固定在管道上,技术要求相当高;将1250多米长、包含水重量、对地摩擦力等同于2000吨的巨型管道拖入海底也非常不易。在项目部人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些关卡接连被一一攻克。“这是大家共同合力才能做起来的!”黎兴万分感慨地说。
水位仅升2米
不会影响生态
■释疑
对于有居民担心鉴江供水枢纽工程会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黎兴表示,项目组曾专门论证过该项目对生态资源环境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保护措施。“像这里原来有产沙螺,我们就在下游建一个保护基地,建好渔业的配套设施,不影响渔民的正常工作,”黎兴说,“大坝建成后,水位也仅仅提高2米多,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据了解,实现顺利通水后,鉴江供水枢纽工程还将继续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其中包括东海岛红星水库以及排涝泵站的建设。待工程全部完工后,湛江东部缺水的历史将会被完全改写。
工人两年没回家是常事
■特写
3月21日,当记者来到南三岛采访时,工程虽已进入尾声,但岛上仍有数百米输水管道尚未接通。烈日之下,正在进行管道拼接的工人们挥汗如雨。
“做输水管也是有学问的,白天视线好,就拼接管道,晚上凉快,就做焊接的活儿。”鉴江供水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工程技术部冯燕涛告诉记者,在拼管、焊接工序结束后,还需要用X光检测仪器进行检测。由于海水具有腐蚀性,工人们还需对管道及焊缝进行防腐处理,等管道密封性确认没问题后,再在管道外层浇灌混凝土,固定输水管道。
“做这一行,该通宵就得通宵,像浇灌混凝土这样的工作,必须一次做完,没做完就不能休息。”冯燕涛说。据介绍,在工程施工期间,工人们长期是两班倒甚至三班倒,其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提及工地工作之累,工人刘树省可谓是深有感触。“今年大年三十上午都还在干活,只有下午和初一休息,初二又得接着上班了。”刘树省告诉记者,他的工友中要是家里在广东的,就赶着回去过个年,家里远的,两年没回家过年都很正常。大年三十那天,一群工友聚在一起打火锅,喝酒聊天,再去别的工地上蹭蹭电视看春节联欢晚会,也是别样的新年过法。
“像我们这种走南闯北的人,是没有节假日的。”憨厚的刘树省笑着说。
工人辛苦,管理者也一点都不轻松。樊福发今年虽然才26岁,却已经是盾构项目部质检负责人了。4年前从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樊福发就一直奔波于各个施工现场上。被问及是否辛苦时,樊福发坦言:“做管理有时候比体力活还累,身上担着责任,感觉压力就大了。”
“在工地上有种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觉,有时候做着做着连自己生日过了都不知道。”樊福发苦笑着说。为了这项工程,他已经两年没回过老家了。
工人贾西达则已经过习惯了加班的日子,他负责的是工程中管道现场施工的部分,时常由于突发事件加班至半夜甚至凌晨。“一些施工管道要从村民虾塘的排水管下面经过,需要先挖断村民的排水管。有时候村民有意见了,就故意通过排水管放水淹工地,工人只能半夜赶着接好管道,再给村民修复排水管,经常忙完已经是5点多了。”
经过数年的奋战,项目已经完工在即。黎兴对这一项目的实施过程深有感触:“感想就是一个字:难!”他告诉记者,虽然工程已经大体完成,但之后还要进行管道压力试验等一系列后期工作,还不能懈怠下来。“那么长的水管,装满了都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工程马虎不得。”
来源:半岛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