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milshoe
166
帖子
507
积分
2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66873
  • 今日访问:6
  • 注册时间:2013/11/30
  • 上次登录:2015/12/16
日志分类 <全部>

  ※ 绿茵生活

日志:

613日下午,一代教育家朱九思在武汉病逝,享年100岁。

1953-1984年这31年间,朱九思先生历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当时的小型工学院发展成今天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做出了奠基性贡献,被誉为华工之父。也因此,先生大学之本在教师、大学之路在综合、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之魂在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至今仍在深深影响着后继者。圝圝在《朱九思全集》中,他自我评价说:我当校长时创造性的工作主要是两件半事情:一是提出了发展新思路,走综合化道路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二是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广揽了一大批人才;半件事是植树造林。  


先生很谦虚,但他被誉为中国当代教育家却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因为他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书写了一段堪称可以载入史册的篇章。现在就让我们看看那些年,先生留给我们的感动和思考,一起缅怀这位一生钟情教育的大家。

故事重视人才,使尊师重教成为实实在在的真话

“从1972年开始,特别是文革后,到上世纪80年代初,我校共调进了625名教师,他们来自2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单位。”朱九思曾介绍说。

文革期间,先生抓住了文革的机遇,不止是独具慧眼地“广积人”,在那知识分子“臭老九”、人才如弃履的“左”祸年代,排除阻力,从全国各地调进了600多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关心教师、信任教师、依靠教师,尤其是尊重教师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大学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

先生对人才的重视,可以说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华中科技大学名师、人文学院教授夏增民说,对那些出身成分不好的老师,他尽可能提供保护,在生活、学术、人格上尊重教师。在他的办公室,“老师见他,看座;行政人员见他,就得站着。”另一个细节,是朱九思在任时,参加学术活动或一起出门,他常常自己用车接老教授,亲自为教授们开车门,开车门时还用手在上面挡一下,怕碰撞着。

已故的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著名建筑教育家、巴楚建筑文化缔造者张良皋,是华工建筑系创始人之一。他曾回忆说,打动自己加盟华工的,似乎只是一件小事。他应邀去华工,正在开会的朱九思出来迎接。站在门口的台阶上,朱校长深深鞠躬,一手按在胸口,另一只手优雅地向门内划了一个弧,很像西方歌剧里的绅士,张良皋耳边仿佛响起京剧里的念白:“先生,请了……”“这个学校,我来定了!

朱九思是以严格管理著称的,他批评过华工的不少行政管理人员,他却很少对华工教师说“不”。“尊师重教”也许在许多大学成为空话和套话,但在朱九思治下的华工,却是实实在在的真话和实话。

 

他人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

九思先生之特别,当然在于他主政华中工学院时,做出的丰功伟绩以及对于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当年,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受到不公正待遇、还未取得充分信任的时候,他却能够把这样的一些人当作人才予以重用。

 

故事 走综合化道路,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

1977年,“文革”刚刚结束,朱九思便在组织720多名教师对国内外一些重点大学教学、科研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亲笔写信给邓小平同志,以学院党委的名义提出办好重点大学的三点建议,指出以前照搬“苏联模式”留下的弊端,表达了瞄准发达国家一流大学,创办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迫切愿望。

“什么叫教育家?不人云亦云,永远走在同时代人的前面。”谈到朱九思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王炯华一点不掩饰自己的激赏之情。王炯华还提供了这样一个细节:“1979年,朱九思出访了美国、加拿大和日本三国,受到了两大启发:一是发达国家的大学,都是教学与科研并重,甚至以科研带动教学。还有一个,即所有著名大学都是综合性大学。因此回国后,在理工科之外,他又先后设立了文科和管理学科,在任期内实现了从工科大学向理工文管综合性大学的转型。”

由此,华中工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第一所大学,朱九思成为我国高校改革的倡行者。

  同时,朱九思深知大学之源在科研。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理应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朱九思不在于认识到这两个中心,而在于在197610月中国政局大变动后就明确提出科研要走在教学的前面,强调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正是在朱九思这个有胆有识的主张下,华中工学院重视科研,重视学科建设,取得了一大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 ,不仅实现了华中工学院综合性大学的转型,而且实现了由过去的基本教学型到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转型,由基本本科教育到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并重的转型。



他人说: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

先生是创新教育思想、引领创新实践的楷模。 在学校和高教界,很多师生、校友、学者都知道在华中大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在全国高教界开风气之先的“重大的转折”,就是上世纪70年代末,提出“走综合化的道路”。

故事爱树如命,为学生营造森林大学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朱九思先生两样全占。

1953年华中工学院建校时的条件非常恶劣,选址——武昌喻家山原是一片荒芜人烟、寸草不生的山地。虽然当时的工人们干劲很足,但还是有一部分学者忍受不了这里的环境而离开了。但李柱(教授)和绝大多数同事们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创业。在这种背景下,朱九思校长大力号召全校师生种树,不久校园里到处都能见到师生种树的身影,到处都是师生们劳动的号子和欢笑声。五十多年后,当年的幼苗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满校的大树便成了华中大一道独特的风景,颇为中外学者、友人称颂,“森林大学”的美誉便由此诞生。而在建造森林学校过程中,朱老先生还定下每砍一棵树都要校长亲自签字的规矩。

朱老爱树在华科几乎尽人皆知,校园内砍一棵树,都要向校长汇报。而他在任时,校园内挖一个坑,种一棵树,他往往亲临现场

 

他人说: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

先生是爱树如命、崇尚绿色的模范。 “九思同志爱才如命,也爱树如命”。华中大被社会誉为“森林中的大学”,先生功不可没。发动学生周末义务植树,引进和培育优良树种,加强绿化管理……在先生身体力行的影响下,“维护树、爱护树”成了师生员工的共识。“盖一栋房就要种一片树”; “谁砍学校的树,我就追究谁的责任”……


故事一生钟情教育,病榻之上依然关心教育

 

朱老晚年身体不好,不得不长年住在医院,但他吃住、会客都在医院普通病房里。一些老师、弟子、亲友认为先生应该住高干病房。朱老的夫人每每解释:“九思说的,不用那么大,不能浪费。”朱老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要求也严格,对管理人员要求更严格。

“管理也是教育”。朱老的严格是出了名的,对自己更是严格。他也认为,优良校风的形成,既要依靠强有力的思想教育进行引导,同时必须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来保证。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培育出好的校风来。先生经常讲,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的管理不能放,放了以后不好收。



他人说: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

先生是严于律己,从严治校的良师。据先生讲、同事们讲,先生当年没少批评过管理人员,没少严厉批评过一些同志,但批评丝毫不影响对优秀同志的爱护和使用。

 

从华中工学院到华中理工大学再到华中科技大学的快速发展,这一路见证了九思先生作为中国教育家的地位。先生一生钟情教育,即便是晚年在病榻上也依然在关心并思考着当下教育的问题,并几次致信国家教育部门领导人,直陈中国教育的某些弊端,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真知灼见。他晚年在教育方面的思考,不会因为某些批评的“不合时宜”而失去光辉。

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生,愿朱老一路走好。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湛江校友会
  楼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