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井羊
337
帖子
648
积分
5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64280
  • 今日访问:111
  • 注册时间:2012/12/24
  • 上次登录:2016/11/26
日志分类 <全部>

日志:

                                    

 

 

 

                                                                           游山如读史
                                                                    ——泰山人文景观之石刻风景

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有“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又称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自然景观雄伟高大,气势非凡。有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和渲染以及人文景观的烘托,泰山成为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







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且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古代的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抒发情怀,留下了众多留下了众多不朽的名篇佳作和书法墨宝,形成了中国人类文明史上,特有的文化景观。







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以至泰山石刻众多闻名天下,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









泰山现存有石刻1696处,分为摩崖石刻和碑刻,既是记载泰山历史的重要资料,又是泰山风景中的精彩去处之一。泰山美包括自然景观美和人文景观美的有机结合,把富有美学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同悠久的民族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价值更高,内容更为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浑然一体的泰山风景景观。













人们发现,游山如读史。令游客印象最深刻的是,登山沿途的岩石众多古代的石刻题字,尤如参观古代书法展。



















回复:井舟示羊 在 2011-09-04 01:24:19 发布的帖子:

游山如读史,登山沿途观赏岩石众多古代的石刻题字,尤如参观古代书法展。























石刻无言,却像导游一样在游客与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以优美的语言艺术和娴熟的导游技巧向游客传递景区景点的相关信息,成为导游不可替代的“导游”。























































据统计,从岱庙至岱顶沿途中分布着823处碑碣和摩崖刻石。从时代上有秦(公元前209年)李斯刻石(尚存10个残字),汉张迁碑和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北齐经石峪摩崖石刻,岱顶唐摩崖石刻;至于宋代以后,更是纷纷题刻,李斯刻石可谓是摩崖刻石之祖。





泰山摩崖,有的点石成景,如"斩云剑";有的点题意境,如"呼吸宇宙",有的因景寓意,如"高山流水";有的因石赋形,如"醉心"等。这不仅丰富了泰山的景观形象,而且寓景观以文化内容。从书法艺术来看,有的顺石势而飞舞,有的着石苍古,有的飘逸洒脱,有的端庄严肃,有的刚劲,有的秀丽,真是百花齐放。就书体而论,真、草、隶、篆各体俱全。就流派来讲,颜、柳、欧、赵应有尽有。所以,泰山不愧是"中国历代摩崖石刻艺术博览馆",其规模之大、展品之多、时代之连续性以及风格、流派、艺术之精湛,构景之巧妙,都是世界名山所无与伦比的。













天下名山无数,论高,泰山比不上珠穆朗玛峰;论险,泰山比不上华山;论秀,泰山比不上黄山。但是,泰山却独尊于五岳,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座神山、圣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与有史以来的人文行为积淀是密切相连、密不可分的。




































由于沿路乱拍,没上导游,很多石刻的历史来源与文化背景介绍都错过,所以不能对图片一说明显帖子得浅薄,在一古脑上传了照片之后,现补上一段网上资料,让有心的观众对这方面有所了解,找到需要的东西......

附:

泰山的人文景观

1.一路庙观

“遥参亭”是封禅祭祀的起点。而遥参亭门坊前是“通天街”,这就揭示了这“一路庙观”的寓意所在——通天。正如当代美学家杨辛教授诗云:

清风万里汗初停,盘道千重若龙腾。
云中回首惊来路,一片青烟遥参亭。

一旦真的升入“天阶”,方才发现“遥参亭”的妙意所在。从遥参亭经岱庙坊进入岱庙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至天贶殿泰山神前,这段路程虽只百余米,但其心路甚长。其地势虽还平坦,但神位已如升天。这正是一种“心到神知”的登山预演。

从岱宗坊起步到岱顶的登山中路上,依次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红门宫、玉皇阁、回马岭、中天门、五大夫松、升仙坊、天街等十多处石坊。这些石坊标志着登山路程的阶段性起讫,也记载着人文历史和传说。如“孔子登临处”坊刻,“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显然是对圣人孔子登临泰山的载志与追怀。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泰山与孔子是相辅相成的,都是民族文化的巨大遗产。

登山道上第一座带有宗教色彩的古建筑群是关帝庙。其庙联一语破的:“日出时,月初上,雨中雪中,得无限好诗好画;书半卷,棋半局,炉香琴香,到此间成佛成仙。”紧接着便是红门宫。红门宫楼跨道而立,路东为弥勒院,供奉弥勒佛;路西为道观,原祀碧霞元君,后奉皇后之神“九莲菩萨”。红门宫柱联石刻曰:“万壑泉声沉宝磬,千峰云影护禅关。”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如此交融,正是红门景点的独特之处。

北临中溪而建的斗母宫有着“三潭迭瀑玉珠响,万树铺翠古楼红”的自然胜景,曾是《老残游记》中所写游人饮酒品茗、对诗聊天的胜地。 

再上,是中途跨道式道观“壶天阁”。道家有言,海上有三山,其型若壶,即方壶、蓬壶、瀛壶,均为神仙栖息的胜景良苑。此处山势险峻,三面朝山,崖高谷深,宛若壶型。故壶天阁门洞石刻对联云:“登此山一半已是壶天,造极顶千重尚多福地。”

游人看此景,吟此联。似可入境成仙。

其实,真正能产生飘飘欲仙轻松感的,是攀上十八盘的尽头南天门时。此门耸立于双侧陡峭的飞龙岩和翔凤岭对接之谷口,颇有“俯仰之间,一门当关”之险。当游人远来泰山,天门尚在眺望之中时,“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的崇高感便充溢心头。而当游人征服十八盘,天门已在双足之下时,“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的愉悦感自然会荡漾心底了。

“一路庙观”的终点是岱顶玉皇庙,庙内有“极顶石”裸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组古建筑是离“天”最近的了,所以有门联曰:“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中国哲学、神学、美学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如果说这种境界只是人们心中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那么一旦登上泰山顶峰,便不难领略到这一最高境界的真实感受了。

2.九曲阶盘

古时登泰山,犹如。“扪天之难”。东汉应劭《泰山封禅仪记》记载:“是朝上山,骑行,往往道峻峭,不骑,步牵马,乍步乍骑。且相半,至中观留马。去平地二十里,南向极望无不睹,仰望天阙,如从谷底仰观抗峰。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窗窱。如无道径通,望其人,端如行朽兀,或为白石,或雪,久之白者移过树乃知是人也,殊不可上。四布僵卧石上,有顷复苏、亦赖斋酒脯。”

这里所写的正是壶天阁、回马岭一带,上山无路而且有雪,使登攀者感到“殊不可上”了。待到最艰险的十八盘,那情景则是:“仰视天门窔辽,如从穴中视天。直上七里,赖其羊肠逶迤,名曰环道,往往有縆索,可得而登也。两从者扶挟,前人相牵,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如画重累人也。所谓磨胸 石,扪天之难也。初上此道,行十余步一休。稍疲,咽唇焦,五六步一休。蹀蹀据顿,地不避湿暗,前有燥也,目视而两脚不随。”

这是两千年前随东汉皇帝封禅泰山的当地官员的登山实录。

“努力登高”、“勇攀仙境”,则激励着攀登者的雄心,回响着登游者的歌吟。

追寻先人们的足迹,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睿思永远是人生之旅的一面旗帜;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语也深深嵌入后来者的心底。哲人和诗人先后为艰险曲折的泰山之路增添了无限魅力。 

由岱宗坊举步,经一天门、斗母宫、柏洞'至壶天阁、回马岭,这里山高路险,层峦叠翠,峰回路转,令人眼花缭乱,此为登山的第一险区,也是观景的第一幽区。由此劲步直上,步步艰难地登上十二连盘,到达中天门,路程过半,视野豁然,为第一旷区。又是峰回路转,三里快活,过云步桥,更趋艰险,随之进入十八盘。十八盘垂直高度400米,却有石阶1500多级,可谓危岩叠耸,天梯倒挂,使人倍尝登攀之苦,不禁汗流浃背、额头挥珠。累累石阶,伴你流汗,送你上天,赠你人生征途的深深体验,使你永远忘不了那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向前的“十八道阶盘”。待你一鼓作气,登上南天门,实现“山登绝顶我为峰”之时,崇高感、愉悦感怎能不油然而生,怎能不高吟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仰观绝顶上,犹有白云还”。“天衢”,路面坦荡,视野开阔,云雾时起,怪峰林立,颇有腾云升天之感。又是一组石阶累累的石盘路,又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神祠庙观——碧霞祠。当你跨过最后一道石阶,那莲花状的“极顶石”正像盛开的石花向可敬的攀登者们祝贺。
登上山颠,游人们必然会领略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就会领略到高山之外天地的广阔,就能真正体味到孔子当年“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

3.满山石刻

古老的泰山,难以磨灭的文化遗产在于满山的石刻。刻在质地坚硬、存在久远的岩石上的文字,展示着先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

秦《泰山刻石》堪称“名山刻石之祖”。被后人誉为:
零星两片石,卓越二千年。

经石峪的《金刚经》摩崖石刻显示出泰山雍容大度之风采:
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由唐玄宗御书御制的《纪泰山铭》,碑高三丈,“自南数十步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占尽泰山之颠的无限风光。特别是从山下到山上的主盘道上,历代游人有感而发,即石而题,借景抒情,多有点睛之妙。而沿途石刻,虽只言片语,却也令人遐想联翩。

“勇攀仙境”,刻于红门附近。“红门”已是道佛双卡,过红门自然是初入仙门,而真正入境则需要勇气继续攀登。

“洞天福地”、“步玉清”,都是含道家仙境构想的理想之所。登山者未必笃信,但清美之词肯定能调节情绪,减轻思虑。

“肤寸生云”、“万古凌霄”,前者是说泰山独特的地理特点,后者则是升人天界的形象写照。

“渐入佳境”、“放怀”,是对游人的导向性提示。

“万笏朝天”,这是对在此远望诸峰所生印象的一种朝圣式比喻。

“天衢”,自然是通往天府的通衢大道。

“柏洞”,是对一段古柏蔽日幽静山道的形象化命名。步入柏洞,凉爽在身,清爽在心。

“峰回路转”,借用名人名文名句,妙点此幽,属神来之笔。

“山高水长”,虽是军人武将所题,但观此景,吟此句,令人情意缠绵,胸襟激荡,想见军人情怀如大海一样广阔。

“接踵过中天,高山群仰止。为问熙攘人,曾否忆国耻”。游人不是仙人,民族切肤之痛隐约在心。

“云路先声”、“山辉川媚”、“若登天然”、“天下名山第一”、“郁确其高”,这些赞美之词刻于不同的年代,出自不同的人手,形式也不统一,但为“江山折腰”情志一如言表。今天目睹其字,仿佛闻其啧啧之声。

“飞泉”、“云桥飞瀑”、“月色泉声”、“河山之脉”、“泉响云飞”,这一组赞泉叹水的题字正是对泰山第二幽区风景特点的真实写照。

“排闼送青”、“栏环翠秀”、“同步青云”、“抚松盘桓”,这是五松亭一带的石刻。此地松茂泉清,层峦叠翠,正是观山佳处,难怪当年宋真宗皇帝要在此设帐驻跸。

“群峰拱岱”、“东天一柱”、“冠盖五岳”、“松云绝壁”、“空翠凝云”、“松风泉韵”、“涛声云影”,这里是对松山一带,已近绝顶,景色既雄且秀,游人在气喘吁吁之时,看此题刻,也增添几分悠闲情趣。

“龙门”、“绝顶云峰”、“天门云梯”、“首出万山”、“云路千盘”、“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山之险峻,情之激昂,似相伴相生。

“五岳独尊”、“雄峙天东”、“天地同攸”、“置身霄汉”,山已到了绝顶,题刻也说到了极致。这些会说话的石头,将永远向后人诉说下去。

4,多彩传说

泰山石刻中,有的是地名石刻,如“舍身崖”、“爱身崖”、“翔凤岭”、“飞龙岩”、“凤凰山”、“白鹤泉”、“龙门”、“黑龙潭”、“白龙池”、“仙人桥”、“龙洞”、“吕祖洞”、“圣贤洞”、“地母宫”、“寨门”、“胡安定投书处”、“谢恩处”、“古登封台”、“三笑处”、“丈人峰”。有的是根据石头的形状和传说而取名并刻石以记之。如“试剑石”、“蛟龙石”、“斩云剑”、“暴经石”、“景贤石”、“玄圭石”、“德星岩”、“拱北石”、“醉心石”、“一拳石”、“蛟龙石”、“独石”、“将军石”等。还有的是给树取名并刻之以石,如“秦松”、“唐槐”、“汉柏”、“一品大夫”、“处士松”、“泰山松”、“望人松”等。这些石刻都有一些美丽的传说,都流传着动人的故事。一块静无声息的石头不知沉寂了几千年,但一旦附会上有声有色的故事,那石头就神了。一棵自生自长的老树,被深知底里的山民们细述其苦乐悲欢,那棵树也就人性化了。

“望人松”,又名“迎客松”。生长在泰山五大夫松之上的山崖上,亭亭矗立,别具风姿。其一枝向东南伸展,仿佛是热情的使者,伸着长臂,邀请八方的游客;仿佛是好客的主人,伸着长臂,殷切地去握手致意;又仿佛是多情的女子伸着长臂,要急切地去拥抱她的情人……望人松那婀娜的风姿,常常令人流连沉吟,心驰神往。传说有一对年轻夫妻为了整治好泰山,丈夫出山学本事,而在家的妻子含辛茹苦,久等数年而丈夫不归,翘首欲盼的妻子终于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被大雪所掩没。第二年春天,在她站立的地方长出了一棵婷婷袅袅而又一臂长伸的松树,像是妻子期盼丈夫,又像主人欢迎游客,所以叫“望人松”或“迎客松”。

“拱北石”,又叫“探海石”。传说黑虎神见山顶有妖孽作怪,提着擎天棍到山顶镇妖,由于用力过猛,棍打在石上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这就是“拱北石”。

“斩云剑”,则是一位勇敢的青年为了拯救遇到凶云恶雾的采药人,而英勇搏斗的英雄形象的化身。

“暴经石”,传说西天取经回途的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因失信于老乌龟被掀到河里,经书全湿而被迫在此晾经。那刻在摩崖石坪上的《金刚经》大字,正是晾晒经卷时经文人石三分,难以揭取而留下的。

关于人物传说,最有名的当是“石敢当”了。传说石敢当是后晋泰山石家林人,姓石名敢,因善于捉妖拿邪而被尊称为“石敢当”,声名远播东南亚许多国家。“石敢当”也许就是泰山在古来民众百姓心中至上神威、精神浓缩的人格化。人们要想社会清明,生活安定,总想有一个能镇妖驱邪的英雄,时时处处能保护人民,传说中的“石敢”正“当”此任。如今,石敢当的石像被竖在岱庙门前,依然被今人所尊敬。

“舍身崖”,传说是南方一个姓何的孝子为救重病中的老母,曾许愿:泰山圣母若能治好母病就舍身崖下报恩。后来母亲病愈该与舍身还愿,而又愁老母无人照料,只好让自己五岁的儿子替己舍身,结果被泰山的徐大用救了这个孩子。当孩子金榜提名中了状元时,徐大用使他们父子相见。事后三人又来到舍身崖,抚今追昔,感慨不已。何老夫子自愧当年糊涂,险些送了儿子的性命,遂将“舍身崖”改名为“爱身崖”。后人又在崖上刻了“哀愚”二字以示众人。

泰山西路,高山深涧,风光旖旎,黑龙潭和白龙潭便是故事荟萃之地。传说白龙和黑龙本是兄弟二人,只是遵父遗嘱为百姓掘泉找水而献身深潭。白龙池传说中的小白龙和黑龙潭传说中的鱼姑娘,虽都是兽中之神,但也深通人性,同情百姓,为神话传说中美的化身。

神话是人类对世界、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和奇幻想象,而传说则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述和评价,既可是真实的,也可是虚拟的。关于泰山的许多神话传说,多是世人借泰山之名物表述对世俗民情的一种心态和愿望,褒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它们与泰山自然景观相表里,成为泰山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多彩的传说也是一座活着的泰山!
补上济南拍的几张人文景观
















 

 

 

 

 

 

 

 

 

 

 

                                   游山如读史
                                   ——泰山人文景观之石刻风景

http://bbs.yinsha.com/bbs.php?m=t&gid=23&bid=2011081501423071&%20size=30&page=3

 


 




来源:半岛家园
  楼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