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装醒哥
505
帖子
1923
积分
0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86159
  • 今日访问:109
  • 注册时间:2011/3/28
  • 上次登录:2011/3/28
日志分类 <全部>

日志 TOP10

日志:

  “娃娃亲”,不为结亲为交友

  曾经是包办婚姻代名词的“娃娃亲”,现如今却被思想活跃的80后年轻父母们重新搬上台面。不过,同传统的“娃娃亲”不同,这些年轻父母们喊出了“不为结亲,只为交友”的口号,旨在为独生子女找个伙伴。

  一日,在一场家庭聚会上,赵小姐和父母讲起4岁女儿可可的趣事。她说,可可在自己所在的小区认识了许多新的小朋友,有个脸蛋圆圆,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叫乐乐,可可自己特别喜欢跟他一起玩,时间长了,大人们起哄来、起哄去的,说是两家不如做亲家吧。

  其实这种为小孩子扮家家订“娃娃亲”的现象,已经在一些80后父母中成为趣谈。一位准妈妈告诉记者,她已经怀了7个月的身孕,单位里最近孕妇扎堆,有三四个人都要生兔宝宝,于是私底下,几个要好的同事就聚在一起开玩笑,“如果我生女儿,你们家儿子可得给我当女婿呀。”或者还会杀出个第三方在中间“拉郎配”,生怕自己的儿女在成人以后步了父母的后尘,一不小心成了“剩男”“剩女”。这位准妈妈说,其实,这样的叫法多半是出于玩笑,没几个人会真的信以为真。“大家也就这么一说。现在的小朋友都是家中唯一的孩子,大人们的掌中宝,但是他们身边却不再有兄弟姐妹的陪伴,特别孤独的一代。”于是,越来越多的80后父母突发奇想,想到通过订立另类“娃娃亲”的方式,来加强大人之间彼此的联系,给孩子们找到合适的玩伴,倒不失为一种破解独二代孤独症候群的对策。

  除了这种亲朋好友之中的“娃娃亲”,还有些80后父母开始热衷通过网络给孩子们找玩伴。记者登录了几个著名的母婴网站发现,类似于这样的“网络招亲帖”并不在少数。这些由父母代劳在网络上贴着照片的宝贝们岁数不等,多以0至2岁为主。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将孩子的照片上传至网页,并填写好宝宝的自身情况,甚至有一些好玩的“交友标准”等等,煞有其事。一位叫“露露”的网友告诉记者,“孩子一个人太可怜,帮她找个住家附近的小伙伴,以后两家人可以一起活动了。”她刚刚为自己一岁半的女儿在网上发帖找朋友。“我们就都是独生子女,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候更可怜,家里全是大人,根本没有同龄人一起玩。”一位“80后”奶爸告诉记者,“其实就是帮儿子找个小伙伴,最好是个小姑娘,让孩子从小学会怎么照顾人。”

  记者发现,在一家网站关于“娃娃亲”的社会调查中,参加调查的1020位网友中,有33%的人认为“娃娃亲”最大的好处在于“缓解独生子女的孤独感,锻炼孩子的交际能力”。不过,对于“娃娃亲”的利弊,42%的网友认为“说不准”。然而,还有一些父母亲,因为小朋友的社交圈也建立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大人们之间相约去团购,去上早教课,彼此之间也建立了亲密的联系,一个小区内的妈妈们从素不相识甚至成了无话不谈的小姐妹。

  拼养,为孩子寻找大锅饭

  为了让自己的小孩不至于像当年的自己,一些80后的父母可谓用心良苦,也让另外一种看起来有点类似“拼车”“拼房”的新型养育方式有了鲜活的土壤,它的名字叫做“拼养”。

  “为了能给自己留出更多的时间,我想找人‘拼养’孩子,周末有事的时候,可以把孩子放在对方家里,孩子还能有玩伴。”在上海一家大型外企上班的李小姐通过丫丫网论坛试图为自己4岁的小孩找个类似的家庭“拼养”。她发帖没多久,就收到了很多的站内短信。许多想法类似的妈妈也在询问“拼养”的具体事宜。她表示,“拼养”主要考虑的还是信任和安全的问题,如果真的可以实现,会签一个保障性的安全文件,把孩子活动的范围限定在家里或小区里。记者在一些小区论坛上发现,不少女白领也发出了此类“拼养”的帖子。有网友表示愿意做这个尝试,可以先从邻居开始试试,还有网友说,孩子被爷爷奶奶溺爱太厉害,应该跟小区里的孩子一起“拼养”,养成从小合群的性格。

  或者,很多80后父母还在怀念着小时候的时光,父母所在单位里的同事都住在一个家属大院,左右邻里们抬头不见低头见,放暑假或者周末,小朋友们扎堆,不是跑到一个同学家里做作业,就是在另外一同学家里集体吃着大锅饭。在当年的时候,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生活里都是小伙伴,从未觉得孤单。也许,是出于从小没有兄弟姐妹的补偿心理,也许,是更想训练独二代们的社交能力,一些80后的父母们便尝试着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寻找最佳答案。家住浦东的黄小姐,她和自己所在小区里三四个同龄孩子的父母关系都不错。于是他们几个就商定好,有时谁家大人周末有事,就把孩子暂时寄养在另外几户人家里,孩子们有了伴,玩得很开心,大人出去办事也放心。黄小姐说,这种感觉,就有点像我们小时候住在家属大院里的邻里关系,彼此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了,也更有人情味了。

 

  以群治独,育儿方式莫儿戏

  复旦大学社会学者顾晓鸣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当下的一种社会现象,80后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并希望通过这样的圈子去寻找门当户对的子女社交圈。也许,80后父母之间订“娃娃亲”,可能仅仅是出于朋友之间的半玩笑式的口头约定,而非契约式的约定。值得回味的是,如今80后父母对于婚恋问题的认识变得更为开放,早已破除了早前父母包办婚姻的迷信色彩。最近,在日本热播的剧集《震撼鲜师》反映的正是日本当下高中生的婚恋问题,值得人们去关注,去思考。

  同时,顾晓鸣教授指出,80后父母也不能对这样的问题过于儿戏。这毕竟还涉及到了儿童的性教育、社交能力以及今后成年后的婚恋观。如果只是广义的社交,这样的“娃娃亲”听起来无害,但是也不排除一些家长真的过早地将婚恋提上了幼年子女的成长日程之中,产生负面影响。“在动画片《蜡笔小新》中,5岁的蜡笔小新就已经开始谈恋爱了,这是涉及儿童性心理教育的问题,而儿童的心理发展需要建立一个过程。如果大人过于起劲,可能也会对孩子产生诱导。并不是吃了劣质奶粉,就会引起孩子们的性早熟,类似娃娃亲这样的成人游戏也会造成孩子们的性早熟。”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认为,娃娃亲这种现象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如果是单纯的“以群治独”,为子女寻找“玩的伙伴”,父母的心态还是可以让人接受的。但是一定要避免将其扭曲化、庸俗化。

  “如今,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进入婚育高峰期,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80后一代普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有能力采取区别于上一代的养育方式。而因为80后独生子女一代,正是孤独的一代,从小就体会过孤独的滋味,因此他们也更加渴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够远离孤独,也最了解独二代子女的需求。

  那些尝试新做法的80后父母大都属于知识型家庭,往往通过网络还有各种媒介去探索新的子女教育的方式。在杨雄的早期研究成果中,他就提出了“以群治独”的概念,他说“拼养”有些类似于早几年在北京出现的“星星河”现象。独生子女家庭之间彼此之间建立家庭联盟,为了让子女拥有伙伴,几个家庭依次轮值做庄负责共同照顾几个孩子。

  先不论这两种新鲜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这已经说明了如今的80后父母具有更加超前的教育理念,更具有开放的心态,只是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恐怕还需要专家深入研究。
 




来源:半岛家园
  楼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