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我们生活中得必需品,但恐怕很少人知道,我们湛江有着相当悠久的产盐历史,其发展经历了由原始手工生产、手工机械生产到机械化、现代化生产的过程。在现雷州徐闻县西南方的港头、毛练村就宋代国家盐场——递角场的遗址,这说明了:雷州半岛地区的先民们,在数千多年前由对自然盐的需求,发展到逐盐而居,从开始对自然海盐的利用,到人力加工制成咸盐,再到大规模生产加工贩运,到国家设盐官对食盐进行专卖。这一切,这些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古盐田,默默的见证了我们的先民们悠久的制盐历史:
据《徐闻县志》上所记载,徐闻县煮盐始于唐朝,古代直接用海水煮盐,后才改用清水冲,洗盐土,过滤出卤水熬盐出的盐称“热盐”。 当时的用火煮盐,煮盐工具有瓦罐、瓦锅,这两种器物一直沿用到广泛使用铁锅后才消失。这些煮盐的瓦罐、瓦锅比起老百姓日常用的瓦罐、瓦锅要大得多,是特制的。这种大瓦罐、瓦锅的特点是整个结构有的地方薄,有的地方厚,由于个头巨大,其制作的工艺都比百姓日用的瓦罐、瓦锅要粗糙。煮盐时,人们用这种制作简单的大瓦罐、大瓦锅,成排地、相互依靠地放在海边的地上,装满盐卤水,其上铺架柴薪,使之煮成结晶盐。烧成的结晶盐,只是底部的一小块,为了便于取出结晶盐,而将制盐工具制成尖底杯和圜底。在烧煮过程中,尖底杯和圜底釜会损坏一些,损坏的器物和木炭渣经过平整,继续进行下一次烧煮过程。这样无数次烧煮制盐,熬盐法,费时费力费柴,成本高,效率低,灶丁一人年均产盐不足1吨。后经因瓦罐和瓦锅一般体积较小,煮盐有限,后改用大铁锅煮盐。煮盐的铁锅又分大小两种:最大的铁锅可装五担卤水,口径2米,铁皮原为8厘米,净重25公斤左右;小铁锅一般可装一担卤水。铁锅的容积大,煮盐多,因此瓦罐、瓦锅逐渐被淘汰。盐民熬盐,有在家筑灶的,有在海边搭工棚筑灶的,有的一家一户搭一个工棚,有的两户以上合搭。工棚内配有储卤池,有的近旁有晒沙场,棚内灶墩一般高约一米左右,有一灶一锅或一灶两锅的,还有一灶三锅的,一副大灶(大锅两口)由1—2人轮流举火一昼夜可出盐200公斤左右,用柴草500—750公斤;一口小锅举火一昼夜,可出盐60公斤左右,用柴草200—300公斤。
上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雷州半岛沿海灶民一直在努力加大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提高制盐的技术含量。到明朝时,由于煮盐、煎盐式生产,劳动强度较大,旧时灶户为此颇费功力。按煎盐之法使用时间最长,晒盐法普及之后,还有很多盐场保留着传统的煮煎盐工艺,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
二、滩晒法的兴起:告别原始和制盐工艺飞跃的象征
后来由于晒盐法的兴起和推广,煮熬盐法遂被晒盐法所替代,其实晒盐法很早已经开始应用,原本是由于沿海有些低洼的凹地,由于打台风时海水冲上岸上,由于有些海水冲进海边这些低洼的凹地里,风平潮水退后这些低洼的凹地还积着海水,经日晒后逐渐结出结晶体,所以后来沿海的盐民遂在海滩上刻意挖出类似这种低洼的凹地来囤积海水让其晒出结晶。据《徐闻县志》上记载,据说在宋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前,徐闻县沿海人家见晒盐有利可图,便合资围建盐田。在围堤内,按投资股份划分海滩面积,再由各人平整成大小不等的小漏号及一块块的水幅(晒水池)、结晶池(晒盐池)。当时水幅和结晶池规格不一,面积很小,一般只有1-4公亩不等。
现代原盐生产的
清代后期,雷州半岛的徐闻、海康、遂溪等地盐民试行晒卤制盐技术。民国20年以后,雷州徐闻县西区角乡地区的盐民聘请福建、浙江的师傅传授制盐技艺,整滩造埕、扬卤晒盐……
而自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制盐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制盐工业发生了明显变化,产量迅速增长,跃居世界第3位。1952年产盐 494万吨,超过了历史最高年产量(1943年产盐391.8万吨)。特别是1979年以后,由于制盐工业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工艺,进一步发展生产,并注重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开发。1989年产盐量282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1950~1989年的40年间,产盐量增长11.47倍,平均每年递增6.2%以上。而作为重要的盐产区,雷州半岛的步伐也一直在突飞猛进,以徐闻盐场为例:1952年—1954年,盐区改造,把地主、漏主及富商的盐田及设施收归国有,盐民产盐,一律以“公收”方式付款,盐民一人,每年收入现金120元到150元。1955年徐闻县盐区在新地、苞西安装风力扬水车来提海水制盐。1956年安装电动扬水泵,其后组建海上原盐运输船队。1964年,在原有盐池池底铺垫石块,并启用压池机平整,为日后机械化操作打下基础。60年代初,徐闻盐场用薄晒勤转的制盐工艺,抽水制卤与卤液结晶上下工序紧扣,提高盐的产量质量。用扩建结晶池与卤水蒸发池提高原盐产量。1970年,建起海底纳潮站,70%以上盐田实现扬水机械化。70年代后期,改变露天卤井为砌加盖卤井。
1975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机械收盐机和松盐机,并对机械运盐车进行技术革新。1976年采用皮带输送的集坨机。
1977年全县产原盐93395吨,1979年采用薄膜垫池,日晒优质盐96吨。
1984年“日优盐”,全部用上调浆设备,并把薄膜垫改为瓷片晒池底,年产优质盐10785吨。
1987年,利用瓷片池晒细盐成功,年产细盐12825吨。1993年建成海水晶厂。
1959年,徐闻盐场被中央评为大庆式企业,盐场书记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
1979年,徐闻盐场的“新澡长”制盐新工艺和薄膜苫盖化获广东省科学大会奖。
1980年徐闻盐场薄膜苫盖浮卷法荣获广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徐闻盐场的“南方海盐生产工艺及机械设备研究”成果荣获国家轻工部科技工作二等奖。
至80年代末,雷州半岛的制盐基本实现机械化。
90年代雷州半岛所生产原盐、加工盐及综合利用盐资源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范畴已包括:纳取海水、盐湖卤水或地下卤水,在盐田内日晒成盐;用圆锅、平锅加热煎煮或用真空、热压蒸发、浓缩成盐;按用途对原盐进行加工;从制盐母液中提取其他化工产品。制盐工业既是原盐提采工业,又是盐产品化工加工工业。盐的生产和销售遍及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