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瞭望学社
67
帖子
226
积分
0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23845
  • 今日访问:25
  • 注册时间:2016/7/13
  • 上次登录:2024/8/20
日志分类 <全部>

  ※ 三下乡

日志: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化标志,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并不仅仅对于人类的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更是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彩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的强烈认同感是超越社会变迁维系情感交融的特殊纽带保护和利用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凝结和绵延,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2023821日,为打造特色白戏课程,传承白戏民俗文化,岭南师范学院“梦启瞭望”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十余名队员来到了粤西白戏发源地——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到营仔镇营仔中学的白戏园地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了解粤西白戏的历史,为粤西白戏的传承创新贡献新时代青年力量!

白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始称“竹筒戏”,因竹筒配击节奏得名。至嘉庆年间,白戏艺人收到各地戏曲影响,在演出时加进音乐节奏,敲击乐器也由竹筒改为木鱼等,从此改称白戏。道光年间,白戏发展进入兴旺时期,但之后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局限,白戏艺术发展又较为缓慢,有所停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对白戏班进行登记管理,成立了廉江县(那时的廉江市称为廉江县)专业白戏木偶剧团,推动了白戏的发展。

白戏仔,从乾隆年间舞来,从曲龙村中走出,从小民歌发展到大戏种,深深地扎根于粤西这片土地上,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如诗如画的九洲江冲积平原上,乡间的白戏仔沐浴在晚霞的余晖之中,演绎着百年不变的经典。

放眼现在,人们对传承和创新粤西白戏的积极性不高,白戏发展受阻。为此,岭南师范学院“梦启瞭望”三下乡社会实践队深入白戏发源地,调查研究白戏面临困境的原因,提出了解决方法,交出问题答卷。在青年与非遗的“双向奔赴”中,实践队渴望用青年人的敏锐碰撞古老的非遗技艺,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力量,汇聚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在铸就文化新辉煌的事业中绽放绚丽的青春之花,交出青年的优异答卷。

 


  楼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