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少年包工头
72
帖子
153
积分
0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32348
  • 今日访问:82
  • 注册时间:2013/3/13
  • 上次登录:2013/3/13
日志分类 <全部>

日志 TOP10

日志:

角尾乡的渔民在赶海。受访者供图,陈北跑 摄

角尾乡的渔民在赶海。受访者供图,陈北跑 摄



灯楼角附近的珊瑚礁。受访者供图,陈北跑 摄
灯楼角附近的珊瑚礁。受访者供图,陈北跑 摄


  旮旯里的广东


  —践行群众路线特别报道

  这里是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三面环海,天蓝,土红。

  这里与海南岛隔海相望,是渡琼作战首发地。当年数百名渔民化身船工协同解放大军渡海,赢得了“解放海南,功在徐闻”的荣耀。

  这里还有中国大陆架上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密集的国家级珊瑚礁自然保护区,珊瑚礁历史达万年之久,被称为大陆“万岁娘”。

  这里是角尾乡,中国大陆最南端的乡镇。

  角尾乡位于徐闻县西南部,因地形似一支角伸向大海而得名。纵然有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景色资源,角尾却是默默无闻,被当地政府称为“在深闺待嫁的美丽姑娘”。

  我们希望通过这篇报道,能掀起她的红盖头,让外界瞅一眼她的容颜。

  南方日报记者 梁文悦 莫凡 实习生 张艳丽 发自湛江

  赶海

  是生活的获取,也是生活的乐趣

  夕阳西下,海面波光粼粼。潮水远远地退了,裸露出长长的一大片沙滩和礁石。

  海堤上,一名头扎海蓝色花巾的渔姑骑着单车过来,尾座上放了一个篓子,里面有网袋和铁钩。渔姑的影子被落日拉得像电线杆一样,又细又长。遇见农夫牵着牛阻挡了路,渔姑轻轻地按响车铃,铃声清脆。

  不用言说,角尾乡的人都知道,渔姑是去赶海了。

  赶海是指生活在海边的人们,根据涨潮规律,赶在潮落时,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打捞或采集海产品。

  冬天,风大水凉,赶海的人寥寥无几。

  在角尾乡灯楼角附近数公里的海滩上,仅有一位渔姑在赶海。只见她俯身躬背,左手提着篓子,右手握着铁钩,一边走一边翻动足球大小的礁石,发现海产品后便用左手捡起来。运气好的时候,一块礁石下能有几只海螺,运气不好时,走了数米也毫无收获。

  当地渔民告诉记者,赶海的高峰期是3-9月,一是因为天气温暖,二是该时段海产品丰富,赶一次海不但能解决当天自家的食材,还有多余的卖给鱼贩子。“如果你那时候来看,这里每天都会有几百个人在赶海,妇女小孩都出动,十分壮观。”

  对于角尾乡人来说,世代沿袭的赶海,首要功能是解决食材。

  角尾乡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0.3亩。这里也不像徐闻境内其他乡镇一样,有无边无际的“菠萝的海”、“香蕉的海”、“甘蔗的海”。

  实际上,由于角尾乡海风大,降雨少,蒸发量大,海水含盐浓度高,这里的大部分农民选择将土地用于生产海盐。“一年能挣个2万元左右吧,但晒盐导致土壤碱化,不再适合种植农作物。发展盐田带来了经济收入,却也让耕地本来就少的角尾乡用地更加紧张。”角尾乡许家寮村一村民说,居住在角尾乡的人除了以海为生,别无他法。

  对住在海边的人来说,赶海是艰苦的营生—赶的是呼啸海风,赶的是潮起潮落。长时间弯腰寻觅,捡到的不过是一篮子贝壳。付出远大于收入。

  赶海的渔姑说,虽然角尾乡人已经度过了“没东西吃、没钱挣”的困难时期,但赶海依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就好像城里人去超市买菜一样,海水退了,海滩就是免费的海鲜市场,家家户户都去拿点海鲜回家做饭。”

  赶海,既是角尾乡人获取生活食材的重要方式,亦是生活的乐趣。

  赶海的内容是丰富的,捞海鱼,捡贝壳,捉螃蟹,捏大虾,抓海星……角尾乡是个沿海的落后乡镇,并无太多娱乐,赶海自然而然地成了小孩放学之后的首选活动。

  在另一处海滩上,一对不满10岁的姐弟正跟着妈妈赶海。姐姐比较乖巧,帮妈妈捡贝壳,弟弟则淘气多了,和自家的大黄狗左走走,右瞧瞧,试图在海滩上发现个新鲜东西。

  除了小孩,老人妇女也是喜欢赶海的,“在家没什么事做,而且赶海那么多年了,每天潮水退了自然而然就想去海边走走。”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岸成为了景区,赶海逐渐成为沿海地区人们的一种回忆。幸运的是,角尾乡人们仍可以在生活中享受这种美好。

  船工

  解放海南岛,有他们的功劳

  当记者在灯楼角采访渔姑赶海时,手机收到了中国电信海南公司的服务短信—“欢迎光临美丽的海南岛”。

  灯楼角位置为北纬20度13分,东经109度55分,是中国大陆最南端,与海南省澄迈县隔海相望,距离不足20海里。

  这里不仅有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标志—窖尾角灯塔,还有一座铭刻了解放海南功勋的建筑—渡琼作战指挥所。

  1950年3月5日19时,中国人民解放军118师799名将士,登上由渔民林望炳等80名船工驾驶的13条木帆船,从灯楼角启渡,打响了解放海南渡海作战第一枪。

  84岁的放坡村村民林贞芬或许是角尾乡最后一位健在的、参加了渡琼作战的船工。满头银发,皮肤黝黑,双手长着厚厚的老茧,岁月在这位老人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晒着冬日的暖阳,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

  1950年,林贞芬21岁,未婚,渔民,自愿参加了当时解放军的船工招募。

  “参加以后就训练水性、划桨和适应晕船,一个半月以后就开始打仗了。”老人清楚得记得,从角尾乡出发时,正好是夜晚,海面一片漆黑,风大浪高,一条帆船装着20多名士兵就往海南方向驶去。

  林贞芬让儿子把身份证递给记者,继续慢慢地说:“那个时候没有机械船,如果风向对,就挂起帆,否则就只能靠人力了,划到对岸要10多个小时。夜晚其实更安全,因为敌军看不见我们。其他地方有白天划过去的,因为天气好,看得见,被打死了不少,角尾乡这边没什么船工伤亡。”

  林贞芬让记者看他的身份证是有目的的。这位为解放海南立下汗马功劳的老船工,60多年来,生活一直很艰难,直至今年才从黑、小、窄的珊瑚屋里搬出来。他希望记者能向当地民政部门反映,以便有机会领取生活补贴。

  随行的放坡村村干部和角尾乡工作人员表示,虽然徐闻县对参加渡琼作战的船工有补贴,但林贞芬确实没领到。

  在放坡村村民林武胜家,记者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18师颁发给船工的光荣证、纪念章。林武胜的父亲林望泽和林贞芬一样,也参加了渡琼作战,10多年前因病去世。

  林武胜告诉记者,海南解放后,父亲除了证书奖章,还奖励了100多个银元,“这是对船工的一种肯定吧,不过从那以后就没什么人过问了。”

  林武胜家是角尾乡为数不多的保留了船工光荣证和纪念章的人家,这使得他越发珍惜父亲留下来的遗物。“父亲生前总是和我们说他参加渡琼作战的事情,我想他是希望我们记得这段历史,记住船工为解放海南做出的功劳。”

  据了解,1950年,包括角尾乡在内,徐闻县超过500名船工参加了渡琼作战,其中50多人英勇牺牲,数以百计的船工获得“渡海功臣”称号,赢得了“解放海南、功在徐闻”的荣誉。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徐闻县大部分老船工都可每月享受政府的补助,但个别船工因丢失证书等原因无法享受。如何尽快普查健在却仍未领取补贴的船工,是当地民政部门急需开展的工作。

  珊瑚礁

  养育了渔民,也受到了伤害

  在角尾乡行走,除了无处不在的“中国大陆最南端”标语,还随处可看到“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指示牌。

  除了特殊的地理位置,角尾乡还有着中国大陆架上唯一一片大面积成礁的珊瑚岸礁,也是连片面积最大、种类最密集的珊瑚礁。珊瑚礁保护区总面积为143.785平方千米,礁区内已查明的珊瑚物种有3目19科82种。

  珊瑚礁是海洋中最大的生态系统,可提供丰富的水产品、旅游休闲收益以及抗御暴风浪侵袭的海岸防护,是地方和国家经济的重要财富。毫无疑问,角尾乡人们是这笔财富的直接受益者。

  在角尾乡,散落分布着不少珊瑚村。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角尾乡人就地取材,用珊瑚石建造了坚固的房子,抵挡了风雨,驱赶了寒热。住在珊瑚屋内,冬暖夏凉,人们戏称这是“会呼吸的房子”。

  除此之外,角尾乡人还通过珊瑚礁,赚取了一袋子的钱。

  上世纪五十年代,渔民炸珊瑚礁捕鱼卖钱。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民众将珊瑚礁作为烧石灰的原料出售,每船可卖100多元。

  上世纪九十年代,角尾乡兴起了养珍珠的热潮,村民纷纷在珊瑚礁区内打桩养殖。

  多年不变的是,珊瑚礁区内海产丰富,给渔民们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角尾乡的发展,时刻和珊瑚礁联系在一起。如今,在角尾乡可常看到外地车辆,十有八九都是奔着珊瑚礁来的,这也给村民带来不少经济收入。

  “粤北丹霞山,粤西珊瑚礁”、“万岁娘”、“广东最美的海岸”等美誉,让记者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珊瑚礁的芳容。记者驱车走了灯楼角和放坡村两个地方,近海区域不见珊瑚礁的踪影,远处的则由于天气原因看不清。

  “近几年,珊瑚礁就像被人往外推了一把,不停地后退。”一名村民解释。

  事实上,上述角尾乡的发展史,亦是对珊瑚礁的破坏史。

  为保护该处的珊瑚礁,1999年,徐闻珊瑚礁县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02年,徐闻珊瑚礁市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03年,徐闻珊瑚礁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07年,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广东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刘炜表示,多年来,徐闻珊瑚礁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亚健康是指礁区内珊瑚覆盖率较少,死亡率较高,生物多样性减少。”

  刘炜介绍,随着宣传力度加大,当地村民保护珊瑚礁的意识已逐渐加强,某些危险行为得到控制,“酷渔滥捕只是破坏珊瑚礁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有环境的污染,全球变暖等方面的影响。”

  如果徐闻珊瑚礁完全消失了,对角尾乡会有什么影响?

  刘炜回答说,珊瑚礁如果没了,依靠它生存的鱼类就没了。更严重的是,珊瑚礁没了,抗御暴风浪侵袭的海岸防护将不复存在,那时渔民失去的将是家园。

  保护徐闻珊瑚礁生态系统,无比重要,迫在眉睫。

  记者手记

  “姑娘”何时“出嫁”?

  对于旅游爱好者来说,灯楼角和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名气要比角尾乡大得多,这就是角尾乡的尴尬现状: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资源,却无人知晓。

  实地走访,便会明白为何角尾乡多年来默默无闻。

  作为角尾乡最具名气的两个景点,中国大陆最南端的灯楼角和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道路却没完全实现硬底化,颠簸、曲折是最直观的感受。

  配套设施更是无从谈起。

  在灯楼角,除了孤零零的灯塔和渡琼作战指挥所,难见其他建筑物,饮食、住宿等问题无从解决,远方游客不敢前往。

  虽然有久负盛名的珊瑚礁,但这海之娇娇女却羞涩得很,风大、下雨、天阴时常不肯露面,让扑空的游人爱恨交加。游客观赏珊瑚,除了最原始的目测,目前也无其他观赏方式。

  徐闻县旅游局局长陈北跑说,县政府对角尾乡的规划也是走旅游路线,“这些年来,也有开发商有意向开发角尾乡的旅游资源,但这是双向的选择,有时候开发商选择了我们,我们没选择开发商,所以到现在角尾乡都还没"嫁"出去。”

  陈北跑认为,只有等大环境改善了,才是角尾乡发展的最好时机。

  “大环境改善具体指什么?”

  “主要是交通,虽然2011年湛江通往徐闻的高速公路已开通,但现在游客对交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高速公路了,而是高铁和飞机。”陈北跑说。

  总策划:张东明

  总指挥:胡 键

  总统筹:梅志清 郎国华

  执 行:胡念飞 殷剑锋




来源:半岛家园
  楼主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