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
徐闻县锦和镇城内村,是一个特别的海边小村庄。这个村庄不仅残留有一段保护完好的明代古城墙、几十座清朝时期修建的独特房屋,还有为数不少的民国时期雕刻的石狗、石狮等。这些构成了该村独特的古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历史。 石狗石狮碑刻等 构成城内村的特色石文化 石狗在湛江是一种特色民俗文化,而在锦和镇的城内村,这种文化更浓更特别更深入人心。 城内村的村巷,有的东西走向,有的南北走向,也有的呈不规则的走向。记者近日在城内村的村巷上行走,发现不少村民的家门口都摆放着石狗。有的村民门口摆一个,也有的摆放两个。村民明叔的家门口,就摆了两个小石狗。明叔的家,是一座瓦房,院子的正中有一个大大的柴门。两个小石狗,一个昂首左侧一个挺立右侧。两个石狗大小差不多,重约30公斤。两个昂首挺胸的小石狗,仿佛两个“警卫”在目不转睛地盯着明叔家门口,时刻在“保护”着明叔一家人。明叔告诉记者,两个石狗,刻于民国时期,是爷爷那代人遗留下来的。那时兵荒马乱,土匪又多。出于无奈的村民于是雕刻石狗,安放在自己的家门口,希望石狗能成为家人的保护神,保护家人平平安安。 据了解,城内村现仍然保留有50多个石狗,那些石狗都是民国时期雕刻的。记者看到,大部分石狗都如明叔家门口的那样小巧玲珑,也有少数高大威猛的。石狗大部分“仰立”在村民的家门口“站岗放哨”,也有一些被摆放在村口或村巷上。村民们讲,石狗不管摆放在哪里,在他们的心目中石狗已经变成了村民生命财产的保护神。 除了石狗之外,城内村至今还散见少量抱鼓石、石础、石龟、石马凳、石狮、碑刻等与“石”有关的雕刻品。这些石制品,与石狗相互映衬构成了城内村的“石文化”。而这种石文化,在城内村得到了村民们的传承和保护。 清代古屋 揭示城内村当时高超的建筑技巧 一个时代的建筑物,体现一个时代的建筑水平。锦和镇城内村保留下来的30多座清朝古屋,同样体现了当时村民们高超的建筑技巧和水平。 城内村保留下来的清朝古建筑,有单体式也有四合院式的。城内村文化楼旁边的一座古祠堂,是该村清朝单体建筑的代表。记者看到,该祠堂的墙体高超过了6米,系砖石混合结构。屋顶两头翘起,中间下弯,远望如同一艘弯弯的龙船。 但它的特别之处是在屋内。记者走进这座古建筑里抬头看到,屋顶的栋梁均是粗壮的杉木,最顶端也是最中间那条一头还刻有一行繁体字。那行繁体字的前七个字清晰可见“大清光储19年”,但后面那些字模糊不清了。由于至今没有考证,因此不知道已经模糊不清的那些字究竟讲的是什么。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该建筑里面的横梁用杉木,而竖梁却用石柱。石柱有4条,每条长约2米。石柱并非从地上顶起,而是从离地5米高的地方顶住栋梁的。不知道如此构造,有何科学原理?有何作用? 村中四合院式的古屋,多为纯砖结构。屋顶有的四角翘起,有的四角呈45度下垂。有的四角上有雕像,有的没有,别具一格各有特色,但都充分体现了当时当地村民高超的建筑水平和技术。据了解,城内村现存的30多座古屋,经考证均建于清朝时期。这些古建筑,如今有的作为祠堂成了村民公共活动场所,有的成为私人住宅至今仍然有村民居住,而有的现在无人居住空置起来。不管是作为祠堂还是空置起来,那些古建筑都被村民有意识地保护了起来。 城内村的清朝古建筑,散布点缀于现代的建筑之中。而由石头铺成的石道村巷,则在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之间穿梭逶迤。人在石道上行走,感觉如同在历史的隧道中行走,一种浓郁的古风扑面而来。 明代城墙 记载城内村民抗击倭寇的历史 锦和城内村,除了民国时期的石狗和清朝的古屋外,该村最为著名的,是曾修建一座用于抗击倭寇的锦囊所城。 据宣统三年《徐闻县志》记实:锦囊所城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安陆侯吴杰创树,万历三十三(1605年)地震城崩,批示冯万春重建。锦囊所城是一座用长方形条石垒砌而成的城堡。城墙高一丈八尺(6.5米),厚一丈六尺(5.3米),周围长四百八十丈(1743米)。城池长六百九十六丈(2318米),宽六丈(20米),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各门建有城楼。城垣四角建有瞭望台,方便对敌侦察、射击和守御。《粤闽视纪略》记:“锦囊所城,东有港,小舟行十里出大洋,有新寮岛,此港又可通通明白鸽寨。” 另据《明史》卷三百二十二中“列传”的广东沿海诸卫所的战事中就有记载:“明代初年海寇曾屡犯高州石城县,并进而攻陷南海边陲的锦囊所、神电卫。进入吴川、徐闻、阳江、茂名诸县,悉遭焚掠。转入雷、廉、琼三郡境,亦被其患……. ”从明朝之前开始,由于屡受海寇的侵扰,锦囊所沿海一带就已经设防,并曾被倭寇攻陷过,后来又被朝廷派出重兵重新夺占回并加固增兵布防。 建于明代的锦囊所城,可惜饱经几百年的历史沧桑之后,目前仅保留下一小段珍贵的城墙。据城内村的村民反映,城墙遭到最严重的破坏是上世纪的1959年。那一年,为了堵海造田,村民把大部分的城墙拆掉,把城墙的石块拉去修建海堤了。目前残留的这段城墙,位于城内村西北郊,长约16米,底宽7米,上宽2米,全系长方形条石垒成。记者在现场看到,城墙上覆盖着厚厚的野生植被,原先的瞭望台已经荡然无存。不知道是什么人,在城墙外侧喷了这么几个字:保护城墙,人人有责。 残留的那段城墙,不仅是一种被侵略的屈辱的历史印记,也是一种反侵略的光荣历史记载。因此,当地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建议:当地政府部门应采取措施保护这段珍贵的城墙,莫让那段抗击倭寇的历史只留在史书的记载中,而失去最珍贵的实物载体。 来源:半岛家园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