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亦云
422
帖子
2915
积分
6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194755
  • 今日访问:253
  • 注册时间:2013/8/15
  • 上次登录:2018/8/30
日志分类 <全部>

  ※ 美食

  ※ 旧街风情

  ※ 社会生活

  ※ 情感

  ※ 风景

  ※ 往事

日志
  • [2013-11-28]话说鸽楼香美食居的金牌吊烧鸽皇 [图] [精]
            28日,第三届中国海鲜食材博览会暨中国(湛江)海鲜美食文化节在市体育中心开幕。下午,我与老谭到场游览,其时,人海如潮,摩肩接踵。要说人气最旺的店家,当数鸽楼香美食居的档位了,人们正围着购买吊烧鸽皇,里三层、外三层的,好不热闹。       鸽楼香美食居在湛江很有名气,十多年的经营,现已发展成为一间连锁店。而金牌吊烧鸽皇是鸽楼香最具名气的产品,它由有十多年养殖及烹饪鸽子经验的张老板配料制作,选材极精、要求每只光鸽有7两以上,肉质厚实,制作考究,看到那红灿灿、油光闪亮的吊烧鸽皇,谁不垂涎欲滴!难怪它深受广大市民的青睐,在历届美食节均获得好评。于是,我也挤进人群,买了两只回家,老婆试后,果然得到她的赞赏--你真会食!当晚,风卷残云,两只吊烧鸽吃到“渣”都不剩。老婆意犹未尽:你明天再买四只返来!
    阅读(3883)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13-11-28]边走边看----北桥河上游影像 [图]
          听说,北桥河的上游又多了一条桥。于是与朋友一同去看,果然,桥基本建好,可通车了,工人们正在铺砌人行道上的地砖。一问,这桥宽32米哩   。一位老伯乐呵呵地说,他在原来坑坑洼洼泥路上行走了几十年,如今,出来散散步、行行街都舒服晒!咁靓的桥在地面上拍得不过瘾,我们便跑到湛江初级实验中学楼顶,哇!这北桥河上游变化真大!两岸高楼鳞次栉比,蓝天下的北桥河床,一泓碧水汩汩地流淌。在中学当门卫的大叔说,,再过两个月,沿河的路修好了,种上树,哪才靓呢。还不抓紧拍番几张!
    阅读(2503)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1-28]南北桥河影像的思考 [图]
          南桥河,因上游水库施工,河面已近干涸,却有两青年在河上电鱼,鱼儿都聚拢在浅浅的水下,被电得纷纷跃出水面,一刹间水花飞溅。路人说,如此电鱼,这河的鱼儿很快就要绝种。     北桥河,一位环卫员工在河面上打捞水上的垃圾,河水清沏。     画面攝于同一天--11月27日。
    阅读(4206)  回复(1)   查看全文>>
  • [2013-11-27]边走边看----南桥河公园 [图]
                                                                        边走边看----南桥河公园     今晨,赤坎南桥河公园,河堤边,一群老人在踢羽毛球。欢声笑语,乐也融融。     还没到赤坎水库大坝,便听到隆隆的机声,原来是水库的纵合治理工程,车辆穿梭,勾机舞动。热火朝天的工地旁,围观者众,远远望去,环绕水库的绿道已初见倪端。看到工地旁的工程示意图,大家都乐了,纷纷说,整治好赤坎水库,这又多了一个休闲游乐的好地方。市政府的民心工程做得到位,才说不久,就施工了,进度也真快。这几年,湛江真是越来越靓喽!
    阅读(1883)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1-25]峨眉山云雾 [图]
                                                                            峨眉山云雾       四川峨眉山雄奇险峻的景色早已闻名遐迩,我游峨眉,却以其变幻无穷.引人遐思的云雾叹为观止. 时值盛夏,车至山脚时已近黄昏,太阳仍发着余威,将大地和空气晒得热辣辣的.临近半山,暑气渐消,凉丝丝的风挟着细雨扑面而来,仿佛一下跨进了初春的季节.     次日,天色微明,与友相约步行上山顶.我们沿着山腰的小道蜿蜒而上.不久,峰回路转,山谷中升起缕缕云烟,缓缓地随风浮动,缭绕身边,眼前景物在朦胧中变得影影绰绰,人在其中尤如身至幻境.     来到雷洞坪,山势越陡峭,路更崎岖.这里新装了一条索道车,摇篮似的车厢便缓缓上升,行进在万丈深渊的上空.脚下的景物渐渐变小,四周白絮般的浓雾铺天盖地,身外的世界,一片混混沌沌.     须臾间,索道车便上升了500余米,到达峨嵋的顶峰__峨嵋金顶.踏在这海拔3000米的山顶,只感到寒气逼人,山风挟着云雾扑面而来.这里,又成了初冬的季节.极目远眺,绵延无际的群山在浮云中若隐若现.行至舍身岩旁,向下望去,却深不见底,脚下白茫茫的云朵汹涌澎湃,如万马千军,奔向遥远的天边.此时应是日上中天,太阳却隐在云幕的后面,天空一片银灰色.偶然,阳光从云朵的裂缝射入,宛如倚天巨剑,直剌山峦.顿时霞光万丈五彩斑烂的光环层层叠叠,交替变幻,令人目不暇接.忽见空中掠过一只苍鹰,时而在高空中翱翔,时而盘旋于深谷之中.看此情此景,王勃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不由得在口中吟咏.     金顶绝处,但见屹立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庙宇,云烟缭绕其间,里面传出几声悠扬的钟声,在山间回荡,随即山顶又复一片寂静.徘徊
    阅读(960)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13-11-22]家有悍妻 [图]
                                                   家有悍妻   吾妻关某,浓眉大眼、面如重枣,据传乃关云长28世孙。妻出身“苗红根正”,曾为红卫兵,造反、武斗无不涉足。文革后赴广阔天地务农多年,历经日晒雨淋,辛劳耕作,造就虎背熊腰,形如冯妇。后被招回工厂当铸造工人。凡此经历,养成剽悍性格,不让须眉,走路风风火火、说话粗声大气、办事大刀阔斧、雷厉风行!70年代末,忽如天理回归,复女儿心态,主动追求吾,其情之浓如烈酒,其势之猛如火山喷发,势不可挡也!吾乃世俗男子,如何不为其所动,与之恋爱不足二月,便举白旗投降,娶之为妻。然不久,便因图一时之快而追悔莫及,常感叹曰:一失足竟成千古恨! 吾妻性格虽剽悍,却粗中有细,颇为能干,家中事务,无论大小,均一手操持,不须吾介入。虽炒菜或忘记放盐,令嚼之无味,煮汤如喝海水,令咽而生畏。然照料长辈、教育小儿悉整整有条,无一疏漏。吾偶有小恙,妻便心急如焚,日夜侍奉,为吾煮汤药、调理饮食、沐浴更衣,无微不至也。吾要出差,衣服行装,日常用品,预防药物等悉数备于囊中,并一一耳提面命,若有嫌麻烦不愿带者,妻便杏眼圆睁,河东狮吼! 家中有此悍妻,令吾每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岂敢对其他异性有非分之念。 一日,与友相聚。友说己妻,虽风流美丽,身材如弱柳扶风、阴声细气,然对友说一不二、颐指气使,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之辈,除会扮靓,余无一知晓。友侍奉其二十余年,与奴仆无异,说到伤心处,友泪飞如雨,曰:早知如今,悔不当初独善其身也。 吾听后窃喜:相比方知妻贤惠,来世仍娶此悍妇为妻罢。
    阅读(8806)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13-11-22]古宅疑云~ [图]
          古宅疑云     赤坎,寻常巷陌,其间有古宅,逾百年无人居住。据悉,宅主乃南洋客,早年已不知所踪。宅门狭窄,不及两尺,   拾湿滑土砖台阶而下,可见房数间,皆殘垣破壁,蛛网纵横,阴森恐怖,房极潮湿,滴水如断珠,人对话,则回音悠长,恍如隔世。其一房有地洞,以手电探之,深幽不见底,阴风习习。     古宅疑云,谁可揭示?
    阅读(3454)  回复(4)   查看全文>>
  • [2013-11-11]话说雷剧~ [图]
        雷剧起源于雷州歌。旧时,雷州歌是以自我歌唱,自我抒情的民间歌谣。后来,由民间歌手自由组合,逐渐形成雷歌班,又因有女子参加,称为“姑娘歌”。           雷剧用雷州地区方言表演,以雷胡为主要伴奏乐器,声腔体系完整、曲调优美。     唱腔创作以板式变化结构为主,采用原雷讴散、慢、中快板,高商雷讴散、中、快板,高台羽调慢、中板,高台宫调中板,原腔混合复、慢板等11种板式,根据剧情和不同的意境采用女声伴唱,男女声重唱的作曲手法来渲染不同的戏剧氛围。         雷州半岛的雷剧大多是民营的,大的有五六十人,叫剧团,小的十多人,只能叫戏班。雷剧戏班装备简陋,服装道具用几个木箱,一部微型工具车便可运送。这种收费较低,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戏班比大剧团更有市场。每逢年节,便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在市区、在农村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日前,在陈屋港看到的雷剧,是因为这几天是妈祖诞,赤坎区除陈屋港村,还有海萍村、文章村等都有演出。     陈屋港演出的是《陈统弃妻》,剧情简单,说的是书生考取了功名,便抛弃妻儿。雷剧的唱腔时而激越高昂,时而悲切低回。舞台在村中的一个简易棚中,四周挤满了观看的人群,大多是老年人,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     小孩子们却没有这耐心,就在周围游玩,闹完了,便在台下跟着手舞足蹈地演起来,于是,台上的戏、台下的戏令人目不暇接,这给原本有些郁闷的剧情添了些许活跃的气氛。     这土生土长、植根于雷州半岛的雷剧,由于它语言通俗易懂,并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越来越为雷州人民所喜爱。     夜深了,皎洁的月亮悬挂在树梢上。离开村庄,蓦然回首,村中的戏曲如仙乐,灯火阑珊处,影影绰绰的人群依稀可见。这人间的戏,台上的戏还在演下去呢。          
    阅读(9266)  回复(0)   查看全文>>
  • [2013-11-07]水仙庙夜话 [图] [精]
      赤坎的庙宇何其多,要问哪一间是最早建成的?许多老赤坎人都会说,非水仙庙莫属。诚然,水仙庙--这座赤坎还未开埠时就已经存在的庙宇,正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在雷州半岛地段、明清时期赤坎商埠的一个重要物证。               ----水仙庙夜话   夜访水仙庙 初夏的晚上,象往常一样,我在赤坎的小巷中穿行。夜色朦胧,月光如水,行至南兴街,忽闻水仙街飘来阵阵乐器的敲打声和演唱声,隐隐约约的如仙乐,循声寻去,原来人们又在水仙庙的门前搭起了戏台,正演出着木偶戏,影影绰绰的灯光下,戏台的木偶在晃动,数十观众正沉醉在剧情中。       我找地方坐下,见一老太婆正前后地忙碌着,待她稍闲,便与她交谈,知其姓袁,年近八十,说起来还是我的远亲。袁阿婆一家与水仙庙很有渊源:祖籍坡头区龙头镇的她,祖公(人称美叔公)这代自小就在赤坎谋生,带着她的爷爷住在水仙庙后面的南兴街;50年代初,袁阿婆的父亲袁侨万全家搬到庙旁的小屋里住。几年前,袁阿婆虽然搬出去住了,但依然在这间小屋里摆放生活用品及庙里的用具。上世纪90年代,袁阿婆从赤坎中山五金修理厂退休后,便义务管理庙里的事务,诸如管理功德金、打扫卫生、为香客供应香烛、安排木偶戏演出等。有此经历,对水仙庙历史的了解,袁阿婆就很有“权威”。袁阿婆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水仙庙里的物品都当作封资修的东西被清理,神台被推倒,神像被扔出外面,准备用作修建庙宇的两条石柱也被推倒,因太重搬不走,被人们放在庙旁,这一放就是四十多年。文化大革命后期,水仙庙成为了中山管区社队企业的铸铜工场。     水仙庙与水仙井轶事     水仙庙位于民主路与中山路交界附近的一条小巷旁,这条小巷因水仙庙而得名水仙街。小时,我住在民主路与水仙街交界处,依稀记得,当年的水仙庙很破旧,与赤坎大多庙宇一样,门面灰不溜秋。庙前有一口小水塘,水塘中有泉眼,终年涌出汩汩的清水,流向路边的水沟。庙门口种有一棵榕树,亭亭如华盖,是人们纳凉聊天的好去处。 水仙庙室内面积约40平方米,庙高4米,庙前门楣挂一幅石板制成的匾,刻有两行字,上行书炎河二帝,下行书水仙庙。水仙庙门前的空地面积近6
    阅读(24322)  回复(7)   查看全文>>
  • [2013-11-07]城地顶游记 [图]
     在一个远离民居,交通极为不便,连取水都甚为困难的两百多米高的山顶上,是谁修建了这座气势恢宏的古城堡?其有何作用?近百年来,在廉江市石角镇一带的百姓中众说纷纭;而专家学者,至今依然没有定论......          ----城地顶游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廉江市石角镇野鸭塘村委属下的南木水村位于两广的交界处,这一带是一座座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 城地顶山----这座距离南木水村仅十多里的大山,它以那颇具传奇色彩的传说与猜想,曾吸引了多少史家与游客,试图解开那山中尘封百年的历史。             10月的一天,冒着潇潇的秋雨,笔者一行到城地顶山作探访。车子从石角出发,在弯弯曲曲的山路行走了半小时,便到了城地顶的山脚。拔地而起的城地顶山,山高200多米,矗立在群山的环抱中,与石角著名的牛犄岭遥遥相望。这山的名字很奇特,分明是山,为何会被叫作城地顶?带着疑问,我们与村、镇的干部们一同上了山。城地顶山的山势陡峭,山路在林中蜿蜒,时隐时现,路旁树木苍翠,山花烂漫。踏着泥泞的小路,经过近一小时的艰苦跋涉,终于到了山顶。山顶的风很大,摇曳的树林前,出现了一座结构古朴、全用石头砌起来的大型建筑物,这个圆形的建筑物环绕山顶而建,形似古代城堡。城墙基础部分用长方形的沉积岩石砌,以白色的灰沙贴结,墙体中上部也是用石头叠起来的,有方的也有圆的,却大多没有灰沙贴结。已风化严重、外表极为粗糙的每一块石头,都仿佛默默地向人们述说着它那不寻常的历史。       城门入口的门楣是一块巨大的长方形花岗岩石,依稀可见用白灰写的合头城三个字。门楣上部嵌着廉江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七年十月一日所制的石碑,上书:廉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合头城(寨)遗址,时间:清末至民国元年。 穿过巨大的石门,便到了城堡的内部,城堡内的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里面绿树婆娑,荒草悽悽,地面上散落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想必是城堡内的建筑物坍塌所致。城堡四周厚近二米,高达六米的坚实石墙,将山顶围护得严严实实如铁桶。 在城堡内,我们注意到,合头城高大的外墙上往东、南、西、北方向均修建了多个瞭望孔和射击
    阅读(16903)  回复(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