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简介
 阿P
96
帖子
158
积分
0
粉丝
发短信 加关注
 空间
  • 总访问量:30438
  • 今日访问:52
  • 注册时间:2006/12/23
  • 上次登录:2014/8/11
日志分类 <全部>

日志 TOP10

日志
  • [2009-07-17][转帖] 台湾民间社会的“点、线、块”——by鄢烈山
      文/ 鄢烈山  早就听龙应台教授说过:台湾最珍贵的部分,其实是它的民间力量而非政府。2008年11月我有机会“台湾一周行”,虽只短短几天,观察所得只能是浮光掠影,但对于龙教授的话已有深切体会。 “点”——志工      最令人难忘的是岛内几乎无所不在的“志工”(即我们所说的“义工”、“志愿者”)。我猜测除了企业,举凡慈善机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公益活动和公权机关,“志工”是无所不在的——之所以说“猜测”,是因为我没有到过工厂,不知道那里有没有退休人员在做义务劳动。   在花莲的第二天,我们参观了“慈济精舍”(它的主人就是陈云林访台期间拜会过的“证严上人”——佛教“慈济宗”的宗师兼住持,创办多所慈济学校、慈济医院的慈善家)。“精舍”里最令人注目的是“志工”。我拍的照片中,有志工在为厨房拣菜。同行的台湾朋友说,这些志工可能是身家亿万的实业家,在自己的财团里一呼百应,但在这里就是普通劳动者、工作人员,服从分配,做最平凡的事务。这些“成功人士”毫无倨傲之态,怀抱感恩之心回报社会,其精神境界相当难得。   参观宜兰县政府大楼那天是星期天,工作人员不上班,在一层大厅只看到“志工”的职责说明(给来访县民指路、叫出租车、指导复印资料等)。他们是政府与民众的桥梁。   “龙应台文化基金会”的执行长李应平女士说,她们的基金会只有4个受薪人员,活动主要靠100名志工。这些志工都是从网上报名者中挑出来的,50%是在校大学生,30%是上班的年轻人,利用休息或轮班的时间前来服务,还有20%是家庭主妇和退休者。志工的构成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志愿和无偿奉献社会的热情是一样的。   仔细想来,“志工”为什么这么令我感动呢?首先,他们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人与人之间的友善、温暖、信任,而不是冷漠、猜疑乃至敌视和防范。这样的社会氛围,只能靠志愿者这样的民间力量才能形成;靠警察和政府力量维持秩序也许很“安全”,却不会有如沐春风的亲和力。再深入思考,普通的、普遍存在的志工,并非出于宗教热情和牺牲精神,他们的情怀难道不是基于对社会信赖、对家园热爱的公民精神吗?这种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感、泛爱众的奉献精神,正是社会最宝贵的力量。   本不想把这些感受写作成文,不过从台湾回来后,旋即奔成都参加媒体论坛,随队履及地震灾区绵阳及受害最严重的北川原县城,然
    阅读(1051)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09-07-17][转帖] 像水稻、麦子和草一样从地里长出来——by连岳
        文/ 连岳 近两次去广州,听到议论最多的就是南沙石化项目。虽然有压力,但是广州从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再到官员和大学教授,不同意见的声音都在尽力表达,尤其难得的是,这些声音许多还出现在本地媒体上——这是其他地方媒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像北风这样的公民记者更是因此吃到了一点苦头,似乎工作也不保了。 正是因为这些努力,连香港民众都在关心这个项目,上个月在广州听到的声音已经很乐观了,所以12号看到路透新闻报道南沙石化将原址建设时还非常吃惊,感叹决策者的草率与蛮横,现在看来,是路透的误报,《财经》14号报道:因激烈的环保争议搁置近两年之后,中国最大的合资炼化项目——中科南沙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终将迁离广州南沙,成为继厦门px项目迁址事件后,第二个因环保争议而改变投资地点的百万吨级以上石化项目。 好结果比我想象的来得还快。恭喜广州及周边城市的朋友,珠三角的环境确实也不能再坏下去了。 南沙石化迁址,使厦门px事件不至于成为孤本,也就是说,它使环境评估、意见交流、公民参与成形为机制——这种机制才最重要,它才能制衡权力的无知与盲动。这种机构越健全,付出的成本就越低,南沙石化的迁址,就不必麻烦民众散步来表达声音。以后的第三个迁址项目,可能又会比广州来得顺畅一些,空间就是这样慢慢打开的。 这种机制不是反对石化工业或者其他工业,而是让这些项目建在合乎环保标准、也被民意接纳的地方。这种机制是把现在缺乏的公民意见表达出来,至少在环境问题上制衡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保住最基本的生存要素。 厦门px事件,听到的最让我吃惊的批评观点是:厦门人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已。这样的观点甚至来自知识阶层。接下来,有人也会这样批评广州人。在基本上无法保护自己利益、放弃自己利益的地方,有人保护了自己的利益,在他看来,不过“而已”。没一揽子解决全中国的问题、全世界的问题,就别干。人人保护自己的利益,就是一个美好的社会,保护自己利益的人多了,机制就有了,法律就有用了,侵犯的成本就会不可承受,官员与商人试图损害公共利益的企图就会克制。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一个维护自己利益的人,也在间接维护他人的利益。 指望他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极不现实。厦门人对漳州人的利益不会关心,广州人对湛江的利益也不会关心,反之亦然。当然,部分
    阅读(1311)  回复(2)   查看全文>>
  • [2009-07-04][转帖] 环保“深喉”
    发布: 2009-7-03 10:44 | 作者: 刘炎迅 中国新闻周刊 | 来源: 企业社会责任资源中心 | 查看: 21次   侯宜中最近的身份比较多。有人叫他环保"深喉",也有人叫他叛徒,在环保界他是多事的"大老虎",但惟独很少有人关心他当初的那个身份,仪征环保局书记。   被改变的生活   新华社的报道让侯宜中一举成名,他的生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他离开仪征市中心鼓楼旁边的家,来到南京,这是他女儿家,和老伴一起,说是来帮着带10个月大的小外孙。其实,家里人都知道,现在的侯宜中,必须注意安全,这是他们过去的若干年里从没有体会过的微妙感受。   危险来自哪里?每个成员都有不同的答案。这家人,如同一下子被丢进深海之中,莫名的恐慌伴随着生活。   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不要一个人回仪征,非要回去,一定要低调,再低调。   5月31日,侯宜中在南京,见面时,没有寒暄,侯宜中穿着白色的汗衫,碎花睡裤,完全一副居家老人的模样,但表情严肃。提起自己的4年举报无人搭理,提起化工厂的污染,他金刚怒目,甚至脏话不断,引得在厨房做晚饭的老伴的呵斥。   打开电脑,他展示自己写的举报信,还有一封刚刚写好,但并未发出的信,他说因为现在成了新闻人物,还是要低调些,暂时不能再发表了。他一边说着,一边将文中的一个人名删去,那是市里的领导。现在看来,直接点出名,有点过分了,这样不好,他说。   6月14日,侯宜中又发来短信,说,他们改表不改里,还在顶风办化工园,双方在暗较量。   对秋后算账一说,侯宜中想得也很清楚,可能有三个方面:"一、说我举报不是事实,诬告;二、说我是社会不安定分子;三、查我有没有经济问题。"   "我都不怕。我是干净的。"侯宜中说。   在职的时候,侯宜中总是被人说成工作狂。退居二线后,他迷上了乐器,弹古筝,拉大提琴、小提琴、手风琴,家里有七八种乐器,"爱玩"。   要不是举报,他说,自己的晚年生活会很舒服。不用整天烦,整天担心。   他说自己之前被媒体曝光的照片里,张牙舞爪,像个怪物,不过他觉得央视的节目还是客观地评价了他,肯定他不是个坏人,这样让他感到好些。   白岩松把他评为"一周新闻人物"。看完后,侯宜中给仪征市委书记费高云发了条短信,说"今天晚上,中央台把我作为一个新闻人物播出去,我不知道,我不开心,这个事情恐怕还要引起很多
    阅读(1266)  回复(1)   查看全文>>
  • [2009-07-04][转帖] 2009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招募学员
    发布: 2009-6-12 12:00 | 作者:  中山大学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 来源: 作者惠寄 | 查看: 653次   近几年是南中国地区民间组织从数量上和能力上不断获得发展和提高的重要时期。民间组织从自生自灭开始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从个人英雄主义或单打独斗式的生存发展方式开始朝向更多的多元开放、沟通互助的网络式存在。许多民间组织也从埋头苦干的工作状态开始关注更为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公共空间,公民社会的理念和思想开始为更多的草根民间组织的工作者所了解和接受。同时,有一批在社区公民行动中的核心推动者已走了出来,正处于飞快成长的时期。  在此背景下,受香港乐施会的资助,广东人文学会人文书院主办,并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公民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ics)协办了黄埔公益领导力协力营。协力营将通过集中工作坊、团队协作以及交流和对话等方式的学习,提升南中国民间公益领导者的社会视野、团队引领能力以及自我成长能力,并通过学员网络建设,促进民间公益领导者及其组织之间的资源交流、知识分享和行动互助,共建互相支持的发展平台,推动民间公益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壮大。  协力营主要是针对具有5年或以上社区导向民间组织或社区组织工作经验的公益行动领导者开展的能力提升计划,分为集中工作坊、团队协作、行动研究、交流对话四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1.集中工作坊:  工作坊将为一年四期,围绕“个人成长”、“团队引领”与“社会视野”三方面的民间组织领导力的核心内容进行。参与计划的学员必须完成所有四期的培训内容。工作坊的内容框架为:  第一期:个人成长心理训练、社会发展视野、行动研究方法、团队建设。(5天,广州)  第二期:可持续社区发展、社区工作方法、小组实践、个人修养训练。(7天,四川-暂定)  第三期:公信力、执行力、文化力、传播、政府及企业合作。(5天,广州)  第四期:全球视野、国际合作、组织战略、领导力。(7天,香港-暂定)   2.团队协作  将学员组建成不同的团队,并为各个小组团队的合作活动提供1万-1.5万元的小额资助,具体资助范围如下:  1)  行动合作:小组团队合作开展一个项目。  2)  人才培养合作:小组团队合作开展共同培养民间组织发展人才的计划。  3)  组织学习网络:小组团队合作组织本地机构间的学习交流网络,促进机构领导人间
    阅读(1145)  回复(4)   查看全文>>